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专业学问的更新之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多山

   赵多山,金城名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园丁奖”、“全国优秀外语教师”获得者。在省市各类教学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20余场,发表学术论文47篇,出版教育专著4部。
   教师是与学问打交道的职业,教育对教师学问寄予很高的期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玛利亚・托雷斯所言:“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主要取决于谁是国家的教师以及他们能够和乐于干什么。”“谁”是教师,他们“能够干什么”以及“乐于干什么”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也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呐喊、社会的追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学问,即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以便在授课时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纵横联系、游刃有余,这将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与威望。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及改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学问。教师要更新、拓展自身的专业学问,就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育知识为纽带,以学科教学知识为支撑,以通识理论知识为依托,积极投身专业学问的更新与拓展。
   教师的专业学问要做“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渊博的学识是“传道”的基本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身的学习需求、个性爱好、情感态度、所想所思及情绪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智慧、灵活、个性地教育学生。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础。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能力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创新创造。“课无定案”“教无定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预设和生成辩证统一的过程,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往往使课堂出现一些出乎预设的“小插曲”,而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深挖教材、充分“预设”、机智应对,因此教师的专业学问要做到“深”,要往融会贯通的方向做,做出学术规律,彰显出学术素质。
   教师的跨学科学问要做“宽”。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知道的学生未必不知道,而学生知道的教师未必很清楚。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教师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学问才能有教学的自信和底气,才能敢于“放手”,引领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才能自如地应对教学中的生成,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师要“以学定教”,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形式、多活动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上、学生中的智慧火花,灵活机智地将其引入“课堂对话”,以激励学生的思维、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勇于和其他学科拥抱,提升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要利用敏锐的触觉和目光,随时关注知识的更新、变化与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捕捉新信息,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专业学问。过去,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教师仅有一桶水还不够,还必须有活水之源头。教师要想有一桶活水,或者说保持桶中水的活力,就要善于学习,善于读书,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勇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让这桶水随时与时代的大江大河相连互通。教育是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孕育未来的事业,教师是在用已有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但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所以,教师桶中的水必须是常流常新的水,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给学生提供一碗“新鲜水”“环保水”甚至“多功能营养水”。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学问,“把学问做在动态发展、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感的水平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问观,要热爱读书,潜心读书,博览群书,善于追求教育的“生命境界”。读书可以远离平庸,增加底蕴;读书可以滋养灵气,添加睿智。教师要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及时把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动态,不断强化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
  编辑:马德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48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