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补课风波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亚楠

  摘 要: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探究其“病态”原因,依据实情研究解决“病态”的方案,同家长和孩子协商制定相关策略。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正确看待“反复”,并注重巩固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应该注意言行,提升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用爱心去感化受教育者。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补课;逆反心理;感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34-02
  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关怀学生的心理成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探究其“病态”原因,依据实情研究解决“病态”的方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正确看待“反复”,并注重巩固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应该注意言行,提升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用爱心去感化受教育者。
  一、心理案例简介
  小寒(化名),男,15岁,初中四年级学生,离异家庭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见解,言语不多。热爱打篮球,外貌帅气,穿着得体,主要是以浅颜色为主的品牌衣服及鞋帽。虽说是离异家庭,但父母都有正式而体面的工作,平时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后把孩子送到补课班辅导。
  二、心理案例分析
  1. 观察行为及学习情况
  小寒是在初三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前转入我们班的。当时由于不了解他,而且班级没有多余的座位,就给他安排到靠讲台的旁边,目的也是想观察该生在课上的听课状态及课后的纪律和交友等方面情况。经过近三个月的观察,发现他在课上没有与其他同学说话打闹现象,下课独来独往。在与其他科任教师商议后,决定让小寒坐到学生群中,给他配个同桌,当时他也同意了。但好景不长,我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刚将他调到人群中,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上课说话,下课带动其他学生玩,鼓动其他学生不学习。可能是外表长得比较英俊,其他年级的几个女孩子总到我们班级的门口围观或是在操场与小寒说笑,甚至在公交车上我也能听到议论小寒多么讨女孩子的喜欢。这让我不知所措。
  2. 他人反映
  (1)与老师有分歧。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几乎都是抄别人的。课上老师提问,他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让他站着听一会儿,他却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给他小鞋穿。(2)同学反映。平时言语不多,但一说话就给别人的感觉挺生硬,很难让人接受。老师说完话,他就在座位上自言自语,不会妥善处理师生关系。(3)母亲反映。小寒以前是个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孩子,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孤僻,独来独往,遇事脾气暴躁,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我们真诚而友好地沟通。作为父母,真的为他这样的样子担心。
  3. 究其“病态”原因
  逆反心理是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消极心理,并且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不良的变态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中经常可见,逆反心理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互换角色,相互理解。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疏其心,导其行,深入学生的内心,对症下药;学校也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单独找过小寒,问为什么总会对老师有偏见,而且严重时会顶撞老师。他说,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班主任老师那儿补课,中途由于其他原因就不补了。过后那位班主任老师就给他的家长多次打电话,而且还在孩子面前说些苛刻讽刺的话,时间久了孩子就特别畏惧老师,在心理上就对老师产生了阴影:只要是老师说的话稍微有点严厉,就会条件反射“自我保护”。另外,上初二之后,他的妈妈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给他转学;到了新的环境后,受到个别新同学的排斥和个别老师的冷淡,心理又一次受到“刺激”。由于以上两种主要原因,导致今天的小寒对老师很敏感,很容易导致“休眠火山的爆发”。
  4. 分析“病态”原因
  根据以上两点“病态”原因,产生这样的结果,有三个因素。第一,是家庭因素。小寒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现在父母对他百般疼爱,再加上家里条件优越,对他的溺爱让他在心中有种唯我独尊的霸气;父母平时在家的言语和行为给他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比如模仿父亲的暴脾气,模仿母亲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领导架子。第二,是生理因素。看似表面很平静的他,内心是如此的“躁动”,想法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符,总想在公众面前显出自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风范。同时,他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复杂,想法也多样,所带来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所以,现在的他就是个愤世嫉俗的问题少年。第三,是社会因素。随着中学生与校外、网络上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有时的呼声是站在学生那边,老师们的基本保护没了,学生们受到了强烈的庇护。所以,有时可能无形中就助长了一些学生的霸气。
  三、解决“病态”的方案
  根据以上所提到的“病态”原因,需要同家长和孩子协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1)父母在家注意言行。家长需投入时间和精力,耐心并坚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主要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在家和孩子身边尽量不要说不负责的、负面的话,尽量抽时间陪孩子看看励志的书籍或电影,做一些慈善的事情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为人是正直的、善良的,消除“土豪”的印象。二是正确对待小寒做错的事情,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加以包庇,培养小寒“知错就改”的道德风范,不再“嚣张跋扈”。(2)提升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可以在平时的谈话中,有意渗透怎样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班会或学校、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可以与该生共同参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使他在内心深处重新认知“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
  四、方案的实施   1. 负责沟通
  经过艰苦的努力,一个月以后,小寒的状态逐渐出现了好转,课上尽可能地抬头听老师讲课。当然,偶尔会与同桌说话。不过,长期的恶习短时间内改变是很困难的,老师要留给他成长的过程。老师留的作业,他能把会的都写出来,不会的题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课间与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出去放松,有时候作业留多了,他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写写背背。现在是冬季,出于安全考虑,我让小寒的父母放学来接他。晚上我与家长电话沟通,告知这一天其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认真检查作业,并与父母进行磋商,在家监督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坚持,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另外,提醒家长做好与各科教师及小寒身边朋友的沟通,让他们对小寒多点耐心和宽容。
  2. 耐心坚持,正确看待“反复”
  要想小寒正确对待老师及老师所说的话,坚持不懈地学习,需要家长做好长期的准备,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从第二个月开始,我逐渐减少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就是隔两天打一次,与父母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建议父母也偶尔抽查孩子的作业,逐渐让孩子养成自己独立的学习习惯。在此期间,我在校的班会课上对小寒的进步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向他传递正能量。同时,作为家长可以在家给孩子做好吃的饭菜加以鼓励,并非像以前那样花钱买品牌衣服等。但快进入第三个月的时候,小寒与我产生了矛盾。其原因是:有个别学生单独找我,说小寒又“犯病”了,上课不停地找人说话。于是,我把他身边的同学调到其他小组,让他自己一桌。为此,他在班级就“爆发”了。当时我没有正面跟他谈话,放学之后找他到办公室单独谈。他的感觉是老师看不上他,孤立他(这种心理是他曾经在其他学校受到刺激而长期存在于心的)。于是,我耐心地从学习的角度、从班级课上纪律的角度、从关爱他的角度,并结合他前两个月的良好表现,逐一跟他分析。慢慢地,他开始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也消除了内心的“不安”。
  3. 巩固效果
  近三个月的巩固,已明显取得一定的效果。下一步,是继续监督、鼓励小寒的行为,消除其内心不正确的心理,把他塑造成能完全独立地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无心理障碍的健康的中学生。从第四个月开始,我就几乎可以不给小寒的父母打电话反映其每天在校的表现,小寒的父母也不用每天监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该生见到老师能够很阳光地打招呼,能够自己找老师谈心,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心理不痛快的阴影。
  五、方案的反思
  在“问题”初中生中,情绪表现为不被承认的困惑。应对初中生情绪,“打、骂”者有之、“表扬”者有之、“放任”者亦有之。纵观数年教育及自己的切身感受,“少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多鼓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就有可能促使逆反心理的形成。首先,沟通思想,相互理解。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思想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心理疏导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表面上满不在乎,内心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苦,他们十分需要人们给予温暖和理解。教师和家长要联系他们的实际,掌握他们在思想、心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情况。在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的同时,努力使他们尊重、信任教师和家长,懂得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多进行心理沟通,尽量做到互相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其次,讲究教育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心理疏导都必须重视教育方法。教师对学生要疏其心,导其行,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洞察病因,对症下药 。
  这个案例,是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可谓棘手的一个。之所以定义为“棘手”,是因为小寒的心理曾经受到过极大的“刺激”,有中度抑郁表现,让我很费心地、绞尽脑汁地去思考解决的方案。曾因小寒的事情让我一度陷入心情低谷,反思如何让他重新回到属于他的年龄段的生活和思想,彻底消除心理上对老师的看法和隔阂。我也曾想过放弃他,也曾因与他的父母交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失望。后来,在我的年级组长的指导和点拨下,发自内心地重新接纳了小寒和他的父母,积极努力地面对这样的案例。我想告诉跟我有类似经历的青年教师:相信“爱”的正能量,用“爱心”去感化受教育者,促使每一个学生阳光生活、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朱凌云.中学生校外补课现象的家长动机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等.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3(12).
  [4]黎君.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5]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08).
  [6]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41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