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文教学中多种感官的巧妙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冰瑾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方式安排及学习结果评价等教学活动组织上,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动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学习效能。从感官的维度来学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让知识更易被接受,不易被遗忘。
  一、巧用修辞转感官
  利用散文的不同修辞,引导学生进行感官的转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悟作者感情。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最显著的一个修辞手法就是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荷香的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令人好像闻到了那一阵阵的悠远的香味。除通感修辞之外,其他修辞也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感觉上的转化。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可以根据听觉、想象、感受等不同的智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课文,体悟作者感情。
  二、课文剧带动感官转化
  曹禺先生说过:“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的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课堂表演有着很高的教学价值,它调动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的追求和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尤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书本上的枯燥的文字转化为活灵活现的表演,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触觉、感觉等一系列具象的感官,学生对文章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在教授《化装舞会》时,笔者要求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戏剧。学生熟读课文后,斟酌台词、语调、语速、轻重,力求准确地传达出角色的心理,并且辅之以神态、动作,突出角色的个性。本来是在课本上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分析后表演出来,将视觉转化为感觉,能使学生对主人公的心情感同身受,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
  三、复述课文,视觉转为听觉
  一项大规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依次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讲(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学生(95%)。由此可知:不同的学习通道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同。多感官参与学习比单一感官参与学习效果要好。笔者在教授古代文言散文时,经常采用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来巩固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在梳理过字词后复述文章,学生必须要理解重点字词,才能将文章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就把视觉记忆转化为听觉记忆,记忆会更加持久。
  四、绘画再现,视觉手段的应用
  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优美生动,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展开想象,进而感受景物的绚丽。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都会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察感情。如笔者在教授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晚秋佳日》一文时,发现学生能够理解日出日落的景物描写,但是对于文章体现的日本作家对自然景物的怜悯和喜爱理解不到位。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根据作者的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日出图或者一幅日落图。然后从中选取作品,问学生哪幅画最能表现本文的内容和情感。经过讨论,学生增进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脑科学研究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联结。中职语文的散文学习,因其职业性、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利用多感官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金钊.多感官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J].现代教学.2009(06).
  [2]扬中和.“多感官教学”让学生成为出色的学习者[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03).
  [3]姜连花.友善用脑教学理论的几点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蒋光宏.导拍TV散文,赏析散文精品――散文教学创新设计一例[J].语文教学之友.2005(09).
  [5]黄丽英.基于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
  [6]克里斯蒂・沃德,戴靖晶.友善用脑:让学生成为快乐高效的学习者――“友善用脑”的教学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12(11).
  周冰瑾,江苏南京江宁高职校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85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