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银年 孟巧红

  摘 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办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合作办学
  作者简介:彭银年(1968-),男,江苏兴化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孟巧红(1971-),女,江苏金坛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46-04
  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各级部门“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高校“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
  在短短的几年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性文件,把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校企合作办学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如何排除校企合作的羁绊、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与投入,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从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方面规范和保障此项工作的推进与实施。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仍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校企合作大多数是表面型,且层次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内容过于单一
  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就高校自身发展目标和企业的现实需求而言,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容主要有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基地共建、人员互聘、员工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四技”服务等。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相对单一,当前校企合作的内容只局限于学生实习、就业、订单培养等,有些高校虽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企业代表也只是偶尔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有效的目标管理,校企合作教育的程度不够深入,校企合作的思路不够开阔,合作内容过于单一。
  (二)合作比较单向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短、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校企合作办学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还未形成,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校企合作本应是政行企校四方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互助共赢。然而目前校企合作更多的表现是政府不作为、学校一头热、企业过于冷淡,导致校企合作只能取得短暂的临时成果,缺乏可持续性。
  (三)举措不够灵活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在上世纪末由中专校改制升格而成,办学历史短,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全,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训设备陈旧,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只能闭门造车,在相对熟悉的领域内利用原有师资和设备开发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无暇顾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办学举措相对老套,不够灵活,很难吸引行业企业与其展开深层次合作。
  (四)企业难言之苦
  纵观当今的校企合作成果,大部分是阶段性成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业企业从中得到的回报与付出远不成正比。而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时只是碍于面子而签订合作协议,不可能深度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多情况下,企业只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所,甚至有部分企业只是为解决招工需求才与高校合作,并不愿意真正投入经费和精力促成校企合作。高校方面为了自身的短期生存和发展而努力争取企业,行业企业由于缺乏自身的利益驱动以及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五)政策指导乏力
  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但针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相对匮乏,仅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文件的部分条款中作出了一些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规定,对经费保证、税收保障、激励机制等有关促进校企合作的实质性规定通篇全无。政策的缺失导致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责权不清晰的问题,增加了校企合作难度,滞后了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二、产教融合下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要解决当前校企合作方面的诸多问题,高校必须结合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围绕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共建、人员互聘、科技协作等目标,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共赢,增强办学活力。五年多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常州机电)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在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体制机制模式,对其进行归纳,主要有集约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和技术合作式[3]。
  (一)集约式
  常州机电是江苏省“机电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省模具工业协会秘书长单位。多年来,学校与省模具工业协会为代表的16个行业协会建立了联系,确保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一个行业协会支撑办学。2013年以来,学院牵头组建了由33家单位组成的“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和75家单位组成的“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学校以“共建共享、共生共赢”为原则,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集招生、教育、就业等于一体的资源共享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围绕专业设置、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现代职教体系探索等方面开展工作[4]。   同时,面对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常州机电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加大与周边区域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的步伐,为政行企校四方开展全方位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保障。学院在校企合作理事会作用下,与周边友好城市相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8个区域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积极与区域内优质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合作育人平台,真正实现了“政府牵头、校企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良好局面,走上了相依相持、互助共赢之路。
  (二)人力资源合作式
  1.校企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常州机电与久保田农机、博世力士乐等567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其中每年就人才培养与常柴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组建60多个企业冠名班。合作培养学生数占毕业生比例近45%。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组织招生、组织教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训项目和教材等。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士和业务骨干承担专业课程、开设专题讲座,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学生在校企文化交融中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了解企业安全生产规定,培养了自身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提高了团队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学生顺利转换到职业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学校专任教师为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给予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完成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理论学习、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互动。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根据双方商定的考核评价指标,校企共同考核、评价学生,学生毕业后可优先选择到冠名企业就业。
  2.学校为企业提供在职培训。(1)专业技能提升:常州机电继续教育学院与各二级学院紧密配合,利用师资、设备等优势,常年为企业开展社会培训项目3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20多项,每年为企业定期培训一定数量的在岗员工,提高了员工的专项技能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学历教育培训:学校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等优势,送教进企,主动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学历提升机会,协助企业完成人才储备工作。仅2015年,常州机电继续教育学院为21家合作企业开设教学班16个,合作培养人数达950人。(3)企业基层管理能力培训:学校协助企业开展企业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培训,让参训人员掌握组织管理、团队建设、沟通协调、基层控制、安全管理等方法与技巧,提升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岗位工作能力,促进了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常州机电学院专门制订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载体,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学校与江苏国光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68家优秀合作企业合作共建双师素质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学校制订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构建兼职教师准入机制,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实训项目和课程开发,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发展概况,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显著提升。
  (三)资本合作式
  1.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地方式是在校企双方达成共建人才共育基地基础上实施人才协同培养的具体项目合作。学校充分发挥政府优惠政策等优势,出台有关政策和制度,吸引行业优质龙头企业“进校办厂”。企业以技术和设备投入为主,产权归企业所有,学校拥有使用权,企业负责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技术的升级,并派出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协助学校策划并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不出校门便能接触到一线的先进生产技术。常州机电学院“产教园”内创胜和博赢两家“校中厂”便是成功范例。
  在校外,企业为学校免费提供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学生“零距离”就业、为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常州机电学院校外实训基地数已达567家,其中“厂中校”11家,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等需求。
  2.企业提供教育基金,支持学校事业发展。通过一定时间的友好合作,企业设立冠名班后,通常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江苏常发集团在常州机电学院设立的百万“光彩”奖学金,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常林股份、明都汽车集团等设立的奖学(教)金,在一定程度上均支持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四)技术合作式――共建研发中心
  学校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政校企在校内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在人力资源、产品研发、项目改造、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校内开展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宣传,引入企业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校企双方合作申报省市有关项目,提升学校师资水平和知名度;企业则为学校注入资金、项目,派出代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将校企合作推向了更深层次。常州机电学院“产教园”内的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便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又一巨大成果。
  三、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决定了实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一定时间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展示了一线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水平,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在该体制下,学校聘用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或业务骨干进校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岗位上,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得以共同提高;学校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一线生产过程的设计、操作和管理等,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高校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得以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第一时间熟悉企业的安全操作规范,了解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流程,综合职业能力会更强,节省了岗前培训时间,能够较快的融入企业文化,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这部分学生成长更快,能够迅速成为企业的骨干,满足了企业的人才个性化需求。总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范围,加深了企业与学校在设备、师资、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增强了办学活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首当其冲是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学校最主要的是改进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合理?要改进,往哪儿改进?要整合,整合什么?做到上面两点,核心就是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联合办学,推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协同培养人才的公共平台。如今,中央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导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始迈入“快车道”,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春天”已经来到,校企合作已成为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办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命题,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29.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国发〔2014〕19号,2015-08-17.
  [3]彭银年,裴智民,史重庆.高职院校“内园八站”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90-92.
  [4]朱平,等.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62-63.
  责任编辑 时红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40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