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忆家风”主题作文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佳作展示一】
  不只是家风
  钱紫薇
  “孩子啊,在学校可别浪费粮食啊,‘一粒米,一滴血汗’哟――”“出门在外,万事忍让些,莫要与人争吵。”我家的“老太后”又开始叨叨不停了。我都听得有些腻了,甚至有些烦了,可是谁又能说这些话没有道理呢?
  看着电视上的公益广告,曾奶奶又开始心疼了:“哟……哟哟,看浪费了那么多粮食,要是给那些穷地方,可以少饿死多少人啊!”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又将注意力调向了我们,“都给我记住,你们哪个要是坏了我们家的家风,家法伺候!”看着电视屏幕,还别说我也来气了:米饭只吃半碗,浪费一半,饭菜倒掉三分之二,那桶里满是粮食。不,是满桶血汗!我也很愤怒,这简直就是在谋杀啊。
  看看我们的身边吧,某些官员用的是公款,大手大脚,一气乱花;一些老板,讲面子,比阔气,票子大把大把地撒;结婚讲排场,开业讲场面,这些人似乎天生就是这般爱好。可在我家里情形则大不一样,因为我家有“老太后”监管,洗碗池中决不会有一粒米,桌上不会有一点饭菜,“光盘行动”其实真的应该是我家的专利。细想想,感觉心里特踏实。
  “万事忍三分,仇人变友人。”这不,“老太后”又对着将出门的爷爷喊道。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就没和别人吵过架,就是跟奶奶似乎也从未红过脸,村里的老老少少没有不夸他的。我也深受感染,现在的我也是个好脾气,因为与人友善,我的朋友可多了。
  可我有时就想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那么大脾气,动不动面红脖子粗,再一不留神竟刀棍相见。更有甚者,某大学一研究生因一点小事竟投毒致人死亡。忍一忍不就没事了?其结果是,毁了两个大学生,毁了两个家庭,也让学校蒙羞。太不值啊!
  我不由大发感慨,忍,作为我家家风的重要方面,确实让我家世世代代受益多多。如果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学会忍一忍,家风变校风,校风变社会风气,那社会不是会变得更加太平、和睦?我真心地期盼着。
  曾奶奶虽然已离我而去有些年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不是哲人胜似哲人的话语总让我时时受用,我也分明感受到了当前社会勤俭、忍让、宽容之风正在形成。
  曾奶奶,您在那边过得好吗?我会信守承诺的,我俩共同祈福吧。
  【点评】
  这是一篇散文。本文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曾奶奶对家风的继承与提醒为主线,从家风“俭”写到“忍”,由家风至校风进而至社会风气,其间还穿插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作者善于从家风入手,适时地联系当今社会现象,畅谈自己的体会,给人启迪。全文有人有事,有理有情,值得一读。
  【佳作展示二】
  墨香家风
  一考生
  清明之行,总会回到那个浸满泥土香气的地方,在那漫山遍野的黄灿灿的油菜花之间,手执一支毛笔,笔杆上还残留着几颗墨点。
  毛笔的主人早已葬在这青山之上,墓碑上的字已然看不清了。爷爷站在我身边:“给你曾爷爷填填碑吧!”我点了点头,俯身半跪在泥土上。提起笔,一股墨香窜进了鼻子,勾起了回忆。
  在我小的时候,曾爷爷还健在,九十多岁的老人上下楼梯仍腿脚麻利不需搀扶。曾爷爷皮肤已松弛,笑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老人偏爱书法,无论是家里的对联还是祭奠所用的白纸袋上的字,都是老人亲手写的。每一个阳光正好的下午,曾爷爷总会写上一面一面的大字,苍劲有力的手在宣纸上移动着,一张张书法作品就这样写成。还在上小学的我总会趴在桌子边好奇地盯着那游走自如的笔尖,嗅着那醉人的墨香。
  每当这时,一双有力的大手冷不丁将我抱起,然后那只大手又握住我的小手,让沾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沁染。我转过头望着曾爷爷:“怎样才可以写得像您一样好啊?”曾爷爷咧开了嘴,笑着又握紧了我的手,边教边说道:“这笔啊,要拿稳,就像你平时走路一样,要抬头挺胸!来,你拿着,让我看看!”小手努力拿稳毛笔,直立着在纸上慢慢移动。“哎,不错,就这样。这蘸墨啊,也有学问,你要让毛笔吃饱墨汁,那样写出来的字才看着精神!就如你现在学习认真一些啊,学问多了整个人看起来就不一样。”
  这时,爸爸走进来说:“女儿啊,你曾爷爷又教你写字又教你做人呢!”“去去去,我教我曾孙女写字,你不要插话。”赶走了爸爸,他又继续:“看着,写字要讲究轻重,该轻则轻,该重则重。做人做事都是这个理儿。”这些话语被孩童的我听在耳中,记在心上了。
  想到这里,我手中的毛笔落下了第一笔。“对!稳,有轻有重……”爷爷小声念叨着。墨汁在石碑的凹陷处留下印迹,而后一点一点渗进石碑深处。
  良久,爸爸开口了:“嗯,有曾爷爷的遗风,老爸是自叹不如了。”
  山花还在烂漫,那诱人的墨香依旧在空气中缠绵。
  【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写的是一件清明上坟填写墓碑的小事,巧妙地插叙传承墨香家风的故事,且反客为主,还为文章结尾作了铺垫。结尾处爷爷的念叨、爸爸的开口很见功力,将祖孙四代传承家风一事和谐地融为一体。
  【佳作展示三】
  墨香里的正
  一考生
  正,堂堂正正的正。
  这是父亲最爱的一个字,没有点撇捺钩,只有简简单单、笔笔直直的横竖。
  常想起,小学时候,学校要求上“大字”课,我们买了廉价的毛笔和劣质的墨水,在大大的米字格内,写着磕磕绊绊、歪歪扭扭的“鸡爪”字。回到家后,父亲看到这些潦倒如草一般的字,只是皱眉。从我未开过的小箱子里拿出一方砚石和保存良好的毫笔,在砚石细细的滑声中,父亲写下了一个个有板有眼的“正”字。那时的我分不清字的好与坏,只记得当时父亲谆谆教导的话:“字如人,人如字。字要写得正,人才行得正。”悠悠的话语伴着浓浓的墨香,是我关于这一“正”字最早的记忆。
  再后来,父亲说“正”字的时候就多了起来。写字的时候,身子要坐正;走路的时候,抬头挺胸,步子要走正;看人的时候,要正视别人,不能偷偷用眼角扫……太多太多的“正”让我不堪重负,人就这样时时刻刻的“正”着,一刻也不能歪么?
  父亲用他亲眼目睹的事情作为对我的回答。
  九十年代的时候,电线电缆都是很值钱的,有不少人就眼红父亲单位的电线。有天夜里,附近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趁夜翻入了“禁止入内”的墙内,十几万伏的电压让他短暂昏厥,最终还被锯掉了双臂。我看到那个小伙子的时候,他已经是近三十的人了。走在路上,空荡荡的袖子提醒着他曾经做过的愚蠢的事。父亲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脸上是没有表情的。不正,是一条不归之路,人生怎能一刻不正?
  于是,我就习惯了“正”。坐正走正、正视……一点一点,我体会了父亲的“正”之意。这人啊,只有堂堂正正地活着,才不辜负这一世的春夏秋冬。
  我以为只有父亲喜爱写大字,喜欢写“正”。某日,爷爷的老乡路过,请爷爷写一幅庚帖。年逾八十的爷爷戴上老花镜,就着细杆的狼毫,在猩红的红纸上写下一列列苍头小楷。虽然手还不住颤抖,但字却是一个个稳稳当当,堂堂正正。事后我问爷爷,爷爷笑称:“你爸爸的字可不是我手把手教的?”不禁哑然。
  从爷爷的正,到父亲的正,至我也逐渐明白了正的含义。我以为,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么?
  正,堂堂正正的正。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化大为小”“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家风,本是一个很抽象、概念化的词,作者却把它浓缩到了一个“正”字里面,继而又从这个“正”里领悟了它真正的含义,那正是“我们家的家风”。
  “正,堂堂正正的正。”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同样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不一样的意义。第一段的“正,堂堂正正的正”,作者只是对这个字表面的理解而已;而最后一段,“正,堂堂正正的正”,简短的一句话,却重申了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它们同时又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关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72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