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课程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期,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少年学生对同学施暴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超出人们的想象,不断冲击人们的心理底线和社会的道德底线。4月22日,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华晋学校15岁学生张某凡因无法满足几位同学索钱要物的无理要求,在网吧被群殴4个小时之久,最终失去生命;5月26日,湖南省桂阳二中八年级学生李某帆、张某兵在上英语课时背着老师玩小动作产生矛盾,两人课后因此事争吵,李某帆用小刀刺伤张某兵,致其抢救无效身亡。在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一向被认为温柔内敛的女生也“不甘示弱”。6月1日,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6名初中女生对该校初二女生周某某“煽嘴、脚踹、剪头发,要求下跪认错,有人还试图扯开该女生上衣”;5月22日,云南省广南县坝美镇阿科初级中学校女生陆某纠集9名同班同学在宿舍对本班女生潘某实施殴打,致使潘某住院治疗5天,27日方才治愈出院。
  正所谓“欺凌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关于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和对策,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教育欠缺,学生不知道哪些行为触犯法律,因此呼吁加强法制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制课,“从娃娃抓起”;二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高,16岁以下犯罪一般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呼吁修改相关法律,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三是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对于孩子的过失行为也不加以教育,甚至予以包庇,因此呼吁加强家长教育,强化家长在育人中的责任;四是社会原因,是社会上不良现象在校园里的反映,教育不能自净于社会,因此呼吁净化社会风气,减少青少年实施违法行为的冲动。
  这里再从学校课程的角度审视一下校园欺凌现象,以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更好地处置校园欺凌事件。
  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不可否认,义务教育课程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年新课程改革确定的一些教育理念也显现出一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一是课程课堂化倾向。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发现,所有课程教学任务几乎全部在校园和教室中完成,特别是思想品德这样的课程也基本上是在教室中完成。所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过是“实验”的代名词。由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基本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因此要求合格的学校都要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教室,导致学生品性形成几乎脱离了社会实际。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无法通过体力劳动、名副其实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排解“过剩的精力”,这或许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是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从人格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就教育过程和教育的属性而言,过分强调师生平等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导的叛逆甚至抵触。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理念的渲染下,教师缺乏有效手段对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欺凌行为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学生对教师管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断降低,教师稍有管束,少数学生就可能极度反抗,或者心绪低沉,甚至出现悲剧。其可能的结果包括:一是师生关系破裂;二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难于管教,不敢管束;三是极端情况下,出现学生伤害教师或学生自伤现象。6月24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吴某因被罚站,跳楼抢救无效死亡。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后,社会和公众可能会诘问学校和教师在干什么,殊不知,在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平等的情形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可能对此也无能为力。
  三是学生成长趋于知识化和技能化。一个人的成长最起码包括成人和成才,两者相比,成人更为重要。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首先要把学生成人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促进学生未来在专业方面成为行家里手。遗憾的是,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被裹挟进知识的学习和技艺的训练,而其成人所必须的品质――孝亲悌友、国家认同等却较少被提及,或者只是说教式的灌输,难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部分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缺乏正确引导,遇事倾向于诉诸于“武力”,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以大欺小”,或者“以多欺少”,甚至酿出悲剧。
  课程并不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改进课程形式、内容,让学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学生的成人发展,让教师有更多的“权威”和“手段”帮助少数学生改变处事行为,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参与和社会实践自我净化心灵,这也许是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80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