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素花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上海市西林中学以赏识教育办学理念统领内涵发展,以课程教学创新为抓手主动作为,让学生重振学习信心,让教师重获教育自信,让学校改变了面貌。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在总结中反思,在传承中发展,以“核心素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用赏识的力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和谐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经历,以新的视角再建具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持续的教育进步。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2.反思中的展望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存在。课程的育人价值有待进一步提炼,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的统整工作有待深入研究,升学压力带来的学业负担还比较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学校将坚持赏识引领下的智慧实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进行育人价值主导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46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