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际运用”与“纸上谈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多老师,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已经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做好摘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也对此作了,尝试,但从实践效果看,却问题横生。很多学生也特别注重“积累”,且非常努力,好书必读,好句必摘。有的甚至成为速记员,不放过教师讲解的点滴,一年下来,摘抄本有四五本。且精心设计目录,并分门别类,书写工整,字迹美观,任谁看,都会觉得这些摘抄本是难得的艺术品。提问背诵诗词、名句,也是对答如流。但是,一番摘抄之后,收效却甚微。其作文仍然止步不前,或内容干瘪沉闷,或语言寡淡无味。积累,不应片面地理解为背一些好词、好句、语段、篇章,或多记住名家名篇,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有容乃大”,而是一潭“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积累是为实际运用而生,实际运用才是积累的目的。积累需要的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师傅的指引下,磨砺生光,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
  一、“重塑自我”,不要简单罗列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就曾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无论是在每周的阅读活动中还是在每天的自主阅读中,都会将广泛阅读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摘抄,且好的句段要求背诵,收上来的本子也多以花边修饰,内容也极为丰富。然而,学生的当堂作文还是一如既往地平淡无奇,平时积累的词、句,在她们的作文中却看不到只字片语,甚至口语化严重。询问学生,学生说只觉得自己所摘抄的句子很美,用词很新颖,但却不是很理解词语的意思。
  由此,我改变了以往对学生摘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急于求成的做法。要求学生不求多,但求精。不仅通过工具书,深刻领悟优美词句的含义,还要能举一反三,能联系课本上学过的与之类似的词语或段落,谈谈自己的感想;甚至能用上新读到的词语生发联想,编一段故事。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这样一来,收效显著。学生不仅能在读中自学自悟,还印象深刻,能够巧妙运用。积少成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语言,在遣词造句、语言逻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的案例虽小,也引发深思: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人情感、深入思考,让积累的东西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在或改变或深化或充实认知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与整合。反之,如果一味强调背诵,丝毫不顾理解、感悟、体验的重要性,只能事倍功半。对此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哲同样也告诉我们,学习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之学在于“人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端而言,螟而动,一可以为法则。”深入的积累,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自我认识,提升自身素养,也在于指导行动。我们经常说教育教学,可见二者是一脉相承,不可分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或枯燥的说教、或呆板的讲解,急功近利之下,却忘记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初衷是为了重塑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这个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在阐述一个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教育不能流于肤浅,而应该深入内心。语言积累上也应如此,语言积累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服务于整体,更在其中绽放光辉。
  二、“读万卷书”,还要“闻窗外事”
  积累不能仅仅从书本上来,还应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在社会中感悟,在交流乃至争辩中提升。
  对此我有深刻体会。五年级的一次习作,写我所敬佩的人,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已经被歌颂过无数遍而毫无新意的雷锋、焦裕禄、刘胡兰,等等。这些人物离学生的时代较远,且学生知之甚少,写起来也是了无生趣,除了大唱赞歌就是虚假的抒情。个别写自己的母亲的,则都写的是母亲的群像,没有生活的味道。正当我看得无比丧气时,一篇习作映入眼帘,他写的是公年让座。虽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因为有了生活味道及对生活的思考而大不相同。小作者观察到,一部分老年人坐公车,确实因为年迈多病等原因,在车身摇晃时,“如秋风中的残叶”,小作者认为,应该给这些老年人让座。但另一部分老年人却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年老体弱,反而非常健壮。其中就有一对老年夫妻,斜背着一大袋子菜,为了第一个能上车占座,竟然把一名小学生撞倒在地,却不闻不问,奋力上车后又东张西望地四处抢位子。这样的人不值得为其让座。但恰恰令他意外的是,那个被撞倒的小学生,却在几站后占到了一个座位,并把座位让给了还在站着的且刚才撞倒他的那个老年人。不用多言,这个小学生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令我更加惊讶的是,很多同学都无物可写,而这位同学却写得如此生动鲜活。生活是生灵万物创造奇迹的舞台,放眼生活乃至文化,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在生活中反复思考,这样的孩子难道还会走向贫乏吗?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浅显的,往往流于表面化,或者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往往会表现出偏激、狭隘或者片面。我们对学生积累的引导也不应该是一味地不加思考地接受。更应该是综合的审视,或批判或鼓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文化精神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去激活并不断更新积累。
  总之,有效的积累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基础上的,且学生的积累不仅来自书本还应来源于生活。以此为方向,走出积累的误区,定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少年儿童艺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53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