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词语理解在发现中走向自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储红梅

  当下,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其中,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成为学生预习时必须完成的自主作业之一。笔者以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虽是可行之法,但却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最差之法。因为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思维与智慧的参与。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词语的意思,将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从四个维度谈谈具体做法。
  一、 从汉字字形中发现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字形保留了一个词的意义的最初始状态,而正是这个初始的词义状态成为这个词后代词义繁衍的生长点[1]。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字形特点,我们就能根据字形大体猜到词语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犹豫”是理解、感悟小英内心活动的一个关键词,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词,小英内心的矛盾痛苦才会打动学生,从而真正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仔细观察其字形,就会发现“犹豫”的意思与字形关系密切。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词语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犹豫”的字形,“犹”是反犬旁,可见“犹”是一种动物,接着教师介绍“犹”这种动物的特点:生性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再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到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再让学生猜一猜“豫”是什么?学生根据字形(豫的右边是象)猜出“豫”可能是大象,接着教师介绍:豫是一种古象,《道德经》中说“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是说,豫这种古象行动小心翼翼,就像在冬天穿过河流一样。最后,让学生猜一猜“犹”和“豫”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字形即字义,这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也是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词语意思与汉字字形的关系,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读课外书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就会尝试根据字形去猜意思。
  二、 从文本内容中发现
  鲁迅先生在《论新文字》中说:“虽是方块字,倘若单取一两个字,也往往难以确切地定出它的意义来。”可见,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别。因此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关系。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讲述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围绕“商量”展开,具体写了小动物们如何商量过冬的事,因而“商量”是本课的一个核心词,教学此词语意思就不能止于词典中的解释“交换意见”。笔者在教学“商量”时,将此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先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课文写了谁和谁在商量?它们在商量什么?它们是怎么商量的?再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商量”的意思。最后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春天到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又聚在了一起,它们又会商量些什么呢?它们又会怎么商量呢?三人一组商量商量。
  “商量”一词的意思是学生通过反复与文本对话得以发现的,并在续编课文时得到运用,词语意思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词语意思,对文本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 在生活经验中发现
  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课堂上,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词语意思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辅以美妙动听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词语意思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冰花》一课中,作者把冰花比作丰满的牡丹。牡丹是一种花,学生都知道,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丰满的意思,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笔者这样引导:出示一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片(小鸟丰满的羽毛、果园里丰满的果实、花园中丰满的花朵),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大大的、厚厚的、胖胖的、很多、漂亮。再告诉学生,它们可以用一个共同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丰满。接着追问:“生活中你见过丰满的人吗?”课堂上,有一个小姑娘居然能说出“我妈妈很胖,但别人说她很丰满。”再出示一组唐朝女子的图片:长得胖但看起来仍然很好看的人我们不说她胖,说她很丰满。你们看,唐朝的女子以胖为美,个个都很丰满。最后回到文中,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冰花的美丽,体会丰满的意思。如此,“丰满”这个词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
  由此可见,打通词语理解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词语意思的获得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四、 在情感体验中发现
  叶圣陶说过: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反之,自身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书中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感容易被激发,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旦有了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将更丰富,更深刻。将此运用至词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唤醒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词语的意思,还能促进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深入理解。
  还是《冰花》一课:他(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惊奇”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并理解?一位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先出示一幅美丽的冰花图,接着引导:如果你是小童,清晨醒来,看见这么美丽的冰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开心。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朗读。)如果你是小童,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的冰花,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你是什么心情?(激动、惊讶。朗读表达。)如果你是小童,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玻璃窗上也会开花,现在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你一定觉得――(奇怪、神奇。朗读表达)。如此,在教师的一遍遍追问与引导中,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一次次被唤醒,并通过精彩的朗读加以演绎。
  可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得意、一起失落,学生就能感悟到词语意思与自身情感体验的关联,从而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笔者以为,让词语理解源于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授之以渔,才能让词语理解走向自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欧伟贞.浅谈汉字与汉语词义的关系[J].昌吉师专学报,2001(1).
  【责任编辑:陈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5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