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文入境,合乎文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阚世霞

  阚世霞,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带头人、北辰区名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天津市中小学“双优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参与编写《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配套教案》,著有个人专著《小学语文实效教学探索与实践》一书。教学管理理念:基于现实,拓开瓶颈,促进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有言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引入环节,音乐、美图、视频……众媒介齐“上阵”,其目的只为引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当热热闹闹的引入环节过后,学生是否真的被文本内容所吸引?不尽然。有些时候,引入环节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倒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了文本之外,可谓事与愿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阅读的角度分析,大多是由于教师的引入环节只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忽略了文本的特点,这样,形式与内容脱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任何文章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必须考虑文章的特点,要注意引文入境,合乎文理。
  一、让图画与文本形成互补
  图画,总是以它特有的生动形象吸引着人们,每当看到图片,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兴奋状态,于是,图片欣赏在引入环节频出。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图片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就会把学生引入到别的“世界”里。因此,这时我们要警醒,引入环节若使用图片,必须与文本形成互补。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的引入环节,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师:(动画相继出示白云图四幅)同学们,你们看图上有什么?
  生:云彩。
  生:白云。
  生:云朵……(学生纷纷回答,答案不一)
  师:多美啊!你试着用一句话赞美一下白云吧!
  生1:白云真美丽!
  生2:白云真好看!
  生3:白云真像一大团棉花!(众生笑)
  师:你的比喻挺形象的啊!云彩的美丽可不只这些,你们看,(动画相继出示朝霞图四幅)这是早上东边天空的云彩,它们的名字叫“朝霞”。(动画相继出示晚霞图四幅)傍晚时分,西边天空出现的红霞叫“晚霞”。你们知道是谁给朝霞和晚霞披上了这么美丽的衣裳吗?
  生 (几乎异口同声):太阳!
  师:是啊,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是灿烂的朝阳,还是绚丽的晚霞,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多可爱的太阳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太阳的诗歌。(板书课题)
  这节课引入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认知“朝霞”“晚霞”以及它们和时间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景象。这里图片的呈现与文本之间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优美的图片,加之特有的动画呈现方式,不仅给学生以生动鲜明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学生再去阅读文章第一节“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就会很自然了。
  当然,图片与文本的互补并没有特定的局限性,只要是能够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赏图的同时走进文本,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那么,呈现图片就是有效的。
  二、让音乐与文本产生共鸣
  音乐,常能给人以心灵的触动,语文阅读课开篇,经常乐声悠扬。但是,语文课上的乐声却经常雷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班得瑞的轻音乐《雪之梦》《雨的印记》等几首曲子,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常想,当一首曲子频繁出现,以至于学生耳熟能详时,还能不能达到渲染意境、引领情趣的目的?更何况,一首曲子又如何能适应那么多不同内容的文章。每首乐曲也一样有各自的风格,一样蕴含着不同的感情,我们在课堂上运用乐曲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点,这里暂举几例。
  《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引入,我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之路的历程,限于时间,我只截取其中的一个音乐片段,有力却又缠绵的旋律,与课文内容浑然一体。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最适于《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引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扬而略带伤感的乐曲,与文中 “童年一去不复返” 的意境是何等的默契啊!
  诸如这些乐曲的引用,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即乐曲的表现内容要能与文本内容形成一种共鸣,有了共鸣,我们所选用的乐曲才能够真正的“有所用”。
  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去看乐曲的选择,还会有另外的收获。倘若一节课中我们引用了某一首乐曲,在课间及其他的自由时间里,适时地引导学生再去听听这首乐曲,或者根据听到的旋律,并结合课文的内容试着给乐曲起个名字,或者上网查查音乐的创作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乐曲,多了一分积累;同时,也通过了解乐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三、让故事与文本达成一致
  小孩子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故事素材,如果在教学的引入环节顺势利导,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必然能省却那些不必要的“转弯抹角”。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故事讲得一定要符合语文课的特点。阅读课不是开故事会,讲故事也要讲求方法。
  如,《丑小鸭》一课教学,上课之初,我询问学生谁听过《丑小鸭》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听到提问,学生兴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语,三两分钟的时间,故事即讲完。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讲故事用的语言,与课文中写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自然地把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词句中去了。再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引入,我讲了 “赫胥黎‘疯’了”的故事,学生顺着故事想开去,在讨论赫胥黎“疯”的缘由的时候,课文中的种种猜测成了他们辩论的观点,后面的阅读学习自然是极其用心的了。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不能局限于表现形式,只有依据文章特点,选择适合文理的导入方法,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
  专家点评:
  我曾经为阚世霞老师的个人专著《小学语文实效教学探索与实践》一书作序,阚世霞老师一直致力于构建实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研究,得文得法、扎实根本是她的教学风格。她以自己的课堂为试验田,潜心耕耘。她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关注学生的语感体验,注重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校教学的领航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是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天津市特级教师侯秉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87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