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岑英奇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会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信息内容分析和理解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一、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用信息手段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 确定主题:结合社会和学校倡导的主题教育(如环保教育、北京申奥、迎九运、交通安全教育等),或针对学生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等),选定某一主题或专题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
  2. 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即需借助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3. 自主探索: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
  4. 协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协作学习小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按层次高的、中等的、低的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协作小组之间可以通过winpopup发送短信息来学习交流。
  5. 评价及反馈:课堂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评价和集体的评价。每次课后,各小组组长需填写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并收集好小组成员的意见和体会,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改进和调整教学内容。
  二、利用Internet网络,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但要从学习者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习者分析、处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来培养其信息素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
  1. 学生可以通过像搜狐、新浪、网易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分析、鉴别、归类、加工等环节处理信息,学习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2. 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传递信息,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3. 通过网上冲浪,浏览一些专题或个人网站,以此来发展个人的爱好,拓展视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转变为能力。课外活动可以采用下列形式:
  1. 以班为单位进行年级内小报制作评比,内容可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好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等等。由于简报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获取后还需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2. 开展班内、年级内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3. 学以致用,在班级内大力提倡学网络、用网络活动。如鼓励学生上互联网上去收集与每月简报主题相关的图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发送给老师。同时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收集好全班同学的E-mail地址,打印出来,方便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举措特别受欢迎。
  责任编辑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87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