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经典对接生活、融入血液、触动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瑞

  《今日教育》2016年3期“现场”栏目关于“语文是什么”的话题,引发了读者众议,启思似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为此,本期约请了两位资深语文教育人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入地来聊聊这个话题。
  有着二十几年一线教学经验的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咏梅,她的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想说说与她相关的语文课文的故事和对语文的认识。
  作为出版国内第一本语文口语课程专著《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的学者,江南大学田良臣教授结合多年的实践研究,阐述了作为母语的语文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语文作为母语是亲近的,但作为课程应该如何用、如何教却一直是个难题。希望这两期连续的“现场”能有助于您解开困惑,更好地行走在探索母语教育的路上。
  《今日教育》:您教了二十几年语文,也使用过很多不同的语文课本,您觉得最近十年来语文最可喜的变化是什么?
  张咏梅:我做语文老师有两个感受,一是幸福,二是太难了。幸福是因为借助语文我可以跟孩子们在文化与生活中实现生命的共生共融,那种可以参与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感觉实在让人迷恋。太难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折腾太多,关于语文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课程一直未有清晰的表述,直至《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才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我看来,这是最可喜的。但如何理解,如何正确实践,如何保证我们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依然很难。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和一线教研工作者,我们希望语文课程有一个科学而具体的顶层设计,教师能退回到“教学专家”这个本位,将精力更多投入到研究学生,研究如何明确地将语文教给学生这一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面积地提升语文教育质量。
  2011年新课标出台后,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编了一套教材。因为参与试教,我有幸看到了新教材的送审稿,大开本,全彩印,汉语拼音的学习放到了第二单元,拉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引子是“我上学了”,第一单元是识字,从识“天地人”开始,从读“对韵歌”开始,从“课外阅读真快乐”开始,这样的教材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觉得这个变化让人挺惊喜的:语文学习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回应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我们汉语的根,回到学语文的本上。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变化,“守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最需要做的功课。
  《今日教育》:您教过的课文中让孩子触动最大的是哪些篇目,它们有共性吗?
  张咏梅: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回应。我教过的学生建有一个QQ群,每年我过生日的时候,群主都会把群签名改成一句祝福的话。有一年,我看到的那句话是这样的“还记得你教我们唱满江红”,那个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陪伴,留在孩子们心里的早已不是一个词一句话,而是一种情怀,我想这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质素吧。
  无独有偶,今年的2月18日,我应邀做客重庆文艺广播103.5“文化沙龙”,跟主持人一起聊“那些年我们记忆中的语文课”讲到了这个细节,结果就有学生在朋友圈里马上唱起了这首歌,而且是边开车边唱,居然只字不差。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天晚上,群里传上来一段小视频,是一个学生两岁多的儿子全文读下来的《满江红》,孩子发音都不甚分明,学生说,是小朋友追着要让教的。这个时候的《满江红》在我看来已经不是一阕词了,它是属于我、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孩子这样几代人一份特别的语文记忆。所以,在我看来,怎样的课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将一篇篇的课文融进我们的血液。民族的魂在这里,语文的意义在这里。
  《今日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课文的重要选材,但不同版本的教材选择的经典却有所不同。从教学一线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应当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张咏梅:我没有研究过很多的教材版本,对不同的版本选择经典的角度没有发言权。对如何选文,有三点想法:第一,选文要更多从引领孩子们的阅读品位出发,不是简单迎合,而是系统渗透,让选文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接,让古人的生活视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达成审美的视界融合。第二,选文要多元,要关注不同的形式、内容、作者,捋出经典系统。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这样的内容就应该是“定篇”,每个中国学生都要学的,要通过比较系统的古诗文的阅读给学生勾勒出一个民族文化的比较清晰的轮廓,借此认识我们的民族,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我是谁”,教育才能给学生“立人”的滋养。第三,选文应该有梯度层级,要将必读篇目与诵读篇目统一规划,该读,读,该背,背。经典是需要背诵积累的,幼时的积累是有可能成为“基因”的。
  《今日教育》:现在孩子们喜欢读一些“网红作家”的作品,可语文教材却没有选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咏梅:他们的作品应该算流行文化吧。教材里入选的应该是这个民族共同认可的学生必读必学的经典传承,这是每个国家都愈来愈重视的课程导向问题。
  语文学习有“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泛的课外阅读才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根基。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是重要的文学滋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甚至开设一些课时进行课内的讨论与推荐,还可以将这些作品与教材文本进行有机组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对此,语文老师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818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