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茂林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转向,它不但合乎课程教学的发展需求,而且贴近大学生的兴趣指向,是应然之举。作为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实践教学必须在学科定位、运行模式、考核管理等方面强本固基,切实发挥提升教学实效的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转向
  思政课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也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重要抓手。回顾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无论是从宏观的大思政层面,还是从微观的具体课程层面,都设计了极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有效推动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尽管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尚不统一,但广受学生欢迎的事实已不容否认。据某项专门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必要的占84.8%,表示愿意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占68.9%,在回答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时,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更重要。”[1]数据表明: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不二选择。本着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必须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推动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的客观结果,与理论教学如一体两翼,相互支撑。实践教学转向的形成,既符合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合乎当前高校育人的形势需要。
  第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新形势下提升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课程吸引力不足和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一方面,教科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化,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学习有一定重复,且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大多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关注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双方难以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断走低。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中央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一时间,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热”蔚然成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专题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非常之多,频现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实践教学由于贴近大学生行为特点和兴趣指向,更加合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初衷。因此,较其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言,实践教学自出现之后就一直担任着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角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回应。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说明,掌握理论并不是终极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现实世界发生客观改变,否则理论再好也是无用之谈。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学习者必备的素质,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恰好就是提升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偏重理论,思辨性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传道、授业、解惑,并没有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束缚。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把理论问题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提高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转向也是思政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转向,并未和其他理论课一样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立足育人根本,把握理论重心,循序渐进地助推思政课教学实效。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处理好两组范畴的关系问题。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二者同为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程目的极具相关性,但它们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讲,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实践的先导;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理论教学的归宿。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只能辩证统一。二是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前者一般被视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后者则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兴趣为导向而开展的社会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并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方式。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都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其形式、过程、目的等非常相似,课程属性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与思政课的直接关系方面,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实践则不尽如此。总之,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二者又密不可分。实践教学近似于社会实践,但二者亦不能完全等同。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式。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是一种外化、对象化、现实化、客体化的教学方式,结合思政课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3]由此可知,实践教学是内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认知,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难发现,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差异,它具有较为清晰的三个层次:“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可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4]
  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完美拼图,是深化理论教学的有效路径。在着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必须密切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工作路径,扎实有效地提高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由于各高校教学模式以及客观条件的差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方式及实际成效也不尽一致,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在推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落地方面做足文章,注重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实效性。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各高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有效连接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性。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教学模块,即主题明确的实践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劳动锻炼、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见行体悟、读书研讨等。[5]这也是当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教学措施,即在教学模块的统筹下,立足学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实践内容。例如:在劳动锻炼模块,依托农村或社区等基层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村调研;在志愿服务模块,加强与敬老院等公益机构的联合共建,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构建微和谐社会;在社会调查方面,设置校内问题或社会热点,通过调研提出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的理念或举措;在读书研讨模块,围绕“阅读经典”的主题选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进行研读,提升理论修养等。因此,虽然实践教学的设计内容及实施方式各不相同,但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都是致力于教学内容走出课堂,回归社会实践,通过现实生动的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教学的认知。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实践教学跳出了传统授课模式,依托实践基地或具体场所开展主题教育,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也离不开配套制度保障。首先,学校要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度化,从学时和学分等方面体现其价值,并逐渐完善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其次,学校要给予实践教学必要的支持,配备指导教师、安排实践场所、资助活动经费等。最后,学校要鼓励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并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梳理,不断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中央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其重要性仍在不断凸显。
  首先,从思政课自身发展角度看,实践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对于课程内容建设和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更新给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十年来,思政课统编教材一直在不断修订,从学理上力求贴近大学生实际,推动理论入脑、入心。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处于不断更新中,多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以及互动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方法陆续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学经过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改革和方法探索的洗礼,但并未产生本质性改观。最终,只有实践教学落地生根,不但活跃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状况。
  其次,从大学生的兴趣喜好角度看,实践教学合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是实现大学生快乐学习的最佳方式。实践教学与传统的理论传授有所不同,它发生在课堂之外,且具有形式灵活、操作性强、直观鲜活等特点,寓教育内容于实践活动中,深得大学生喜爱。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和平台;为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磨练平台。”[6]可见,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大学生人才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从高校学习生活发展趋势看,实践教学把学习拓展到教室之外,是开放办学的鲜活体现,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育。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在高校中不仅收获专业知识,还应习得在社会环境中立足发展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使这样一种理念成为了现实,它“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施加的是非系统、非连贯的影响,它没有单纯停留在思想政治知识的认知层面,而是通过特殊的情感体验与领悟,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使其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7]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以从理论上合格育人,而且能够在实践上锻炼人才。
  综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应时之需、必然之举。虽然实践教学目前仍然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认识模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缺乏彰显,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8]但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服务于实效性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和投入,不断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向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9):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162.
  [4] 寇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7.
  [5]李晓霞.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应用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76.
  [6]阎占定,陈静.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快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1.
  [7]宁克强,王维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1.
  [8]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828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