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建设高质量基础课群的探索和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平 赵红 申东升

  【摘  要】结合广东药学院化学学科基础课群建设的实践经验,阐述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基础课群建设的方式方法,为其他采取该模式办学的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区域多校区办学  化学  基础课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16-02
  自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校区、规模化办学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多校区发展模式为拓展办学空间、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办学区域空间跨度较大,这种发展模式也容易导致教学资源松散,各学科之间相对孤立、难成体系等问题。课群建设致力于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科联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因此受到跨校区办学高校师生的广泛欢迎。笔者所在单位广东药学院自2004年拓展四个办学校区起,就开始这种办学模式下建设基础课群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在已经搭建了一个成熟的、稳定的课群平台。现以化学基础课群为例进行说明。
  一 整合资源,搭建化学基础课群平台
  对原本分散的化学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将内容关联密切、逻辑关联性强、能力培养层次相同的基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建设课程群,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先进的化学基础课教学平台。打破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截然分离的壁垒,将其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有机化学与波谱分析纳入同一个课程群进行教学,而物理化学中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与高等数学在同一个课群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删减重复、陈旧的内容,突出主线,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层次更加分明。
  加强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建设,打破单一课程的壁垒,统筹培养和调配师资。课程群的建立由课程群负责人和各门课程负责人组成的课程群管理小组负责,并从制度上加强课程群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本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和调配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加强教师群体间的沟通,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整合教师资源,设立教师内部考核及首席讲师制度,确保优秀的讲师能在课堂第一线进行教学。
  二 优化教学内容,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基础课群
  在理论课的教学方面,一是要突出专业特色,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酌情删减与专业无关的内容。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仍过多注重化学课本身的系统性,过多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而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内容不多。因此,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内容既要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能反映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尤其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密切与专业的关系,真正体现学科特点。二是要针对不同专业特色,突出重点讲解。学生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各学科领域。由于化学是医药学类的基础课,如中药学、食品科学、临床医学等都要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系统地讲授医用化学理论外,还要注重与相关课程结合,即结合不同专业需求,突出重点讲解,真正为学好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不同专业对学习化学有关内容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我们在系统讲解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不同专业要求,优化教学内容,以实用为本,更新教学内容。三是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坚持将启发式、少而精贯彻于教学全过程,重在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自学研究。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取、加工、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人机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助于教学和学习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制作课程群网站,面向全校开放,构建网络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自检自测为一体的在线学习教学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后得到了有效的延伸,提高了教学效果。
  改革实验体系,重视实践环节。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打破传统的“照方抓药”式实验教学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中的积极作用。在实验项目上可设置三个层次: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研究型,形成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由基础到综合与设计;由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到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验课程。多模块的教学模式为基本操作与化学基础实验模块、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模块、制备与合成化学实验模块、物理量与化合物基本常数测定实验模块、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模块。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上述模块之间互相交叉,每个模块内又有不同层次。同时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 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应用性化学基础课群
  化学基础课群的建设要改变以往和社会生产实际脱节,仅关注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在就业时被动接受企业挑选的局面,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创新,积极融入市场,提高基础课教育的目的性和应用性。企业也需要改变以往在学校门口观望或盲目等待毕业生的角色,积极走进校园,与学校协同创新,参与到化学基础课群的建设环节中来,选派合适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参与课群(特别是实验实践课程)的构建,为课群小组出谋划策,以客座教师、企业导师等身份给学生举行讲座、课外活动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首先要遴选适当的企业作为合作方。入选企业应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对化学课群建设应有足够的积极性并应具备培养计划要求的条件。企业选派适合条件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群的教材选定、部分章节的讲授及实验课的指导中,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学生综合实验设计项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学生在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短期专业学习或工程实践。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课群建设的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课群发展规划。企业接受已掌握基础操作技能的学生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化学课群体系,大力推行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适应性,使我校成为我国华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医药类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典范。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广东药学院已经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依据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珠三角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才需求,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和优化师资队伍,推进课程的协调发展,发挥协同作用,已经构筑起专业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化学类基础课程群,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促进了化学课程群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大量专业功底扎实、实验技能全面、有特长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其他采取跨区域多校区模式办学的高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晓.跨区域办学模式: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4)
  [2]5唐安阳、杨东霞.跨区域办学高校的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3]曹萍.跨区域办学  一体化育才――随州市曾都应用技术学校发展纪实[J].学习月刊,2007(10)
  [4]罗亚楠、于丽颖、于晓洋.高等学校化学课群的建设[J].广州化工,2014(13)
  [5]朱裕贞、黑恩成、顾达.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3)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896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