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崇尚科学道德 坚守学术诚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娟,徐中于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势必要同时发挥自身、学校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使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既能“内化于心”,更能“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08-02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内涵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价值标准。孔子曰:民无信不立。鲁迅有“诚信为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奉诚信为做人之根、处事之本。学术诚信作为诚信价值观的一个分支,大学生学术诚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及从事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操守。它要求大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以真实、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钻研,做到“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在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成果要本着尊重真知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不盗用他人成果,严格恪守学术诚信规范,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研究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术诚信不仅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和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更是促进高校学术水平健康发展、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知,当下大学生的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作业应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此前的研究基础,笔者就重庆市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调查,力图从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及思想认识层面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现状及原因,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现状
  本次调查,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作业完成状况”:超过69%的同学有过抄袭情况;其次是“考试状况”:超过52%的同学认为自己或者别人有考试作弊的行为,可见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性了;再次是“论文写作、实验数据完成状况”:17.4%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大部分复制文献”,而对于“实验中未能得到合理数据时,你会怎么办?”的问题,则有超过50%的同学存在作假行为;最后是“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状况”:目前还有大约49.1%的同学只是了解一些或者不了解,对于“学术诚信是否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大事”这一调查,也有19.4%左右的同学处在彷徨的状态。从调查中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在实际言行层面还是认识层面,当前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学术诚信缺失现状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追求真知的大学殿堂里”会出现如此多的学术不诚信现象呢?无可否认,这既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也与学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惩戒力度不强等因素有关。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也是导致其学术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及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一方面,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但与之相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民道德观念淡薄,法纪意识不强,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导致各个领域不诚信的行为大量涌现。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经受着思想的冲击和层层考验,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学生,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继而随波逐流。另一方面,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这为大家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网络抄袭、剽窃提供了捷径。
  2.学术诚信教育缺位。在调查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目前,高校基本没有开设关于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和专家学术讲座。《大学生手册》中仅仅只是涉及考试违规、违纪的相关规则,而对于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学术诚信要求基本没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署名、引用、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这都充分体现了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是缺位的,致使他们的学术道德、知识产权及学术诚信意识极度薄弱。
  3.学术诚信制度不健全。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诚信的规范既需要道德意识层面的理解和认同,也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制约和保障。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学术行为管理规范”等制度性文件来规约学术行为,在大学里也未专门出台针对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制度要求。所以,制度的缺失致使行为失去约束。
  4.学术管理的监督、惩戒不到位。调查中,我们发现,当问到“在学校,是否有学生因作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而受到过处罚吗?”的问题时,有54.5%选择“有处罚,很严厉”,认为“有处罚,但不严厉”和“没有处罚”的同学共占28.6%,还有16.9%表示“不清楚”。可以说,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各种不诚信行为,除了对统一性考试出现的作弊行为,学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外,很多老师对于作业和论文中出现抄袭和剽窃行为大都宽容待之,保持沉默。
  5.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足。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从事学术研究,目前,完成论文写作、作实验、搞科研都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缺乏对学习、学术研究严肃性和严谨性的清醒认识,对学术研究缺乏尊重、敬畏之心。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表现为对学术诚信内容不了解,对学术活动的相关规则,大到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的运用,小到引文注释的规范,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途径
  高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理应是社会文明的标识和人类道德的旗帜;然而,受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风的影响,使得我国大学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诚信危机。这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学术氛围及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有效遏制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必须内外因相结合,既需要通过教育加强道德的自律;也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强规则规范的他律。
  (一)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充实学术诚信内容,构筑学术诚信的思想道德防线。一是以新生入学为契机,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学校在《大学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要求,从学术诚信的含义、表现、规则和处罚等作以详尽的规定,通过校规、校纪考试,强化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大一新生要签订《诚信承诺书》,其中包括在学术诚信方面提出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实验,不伪造实验数据,不抄袭、剽窃他人作业和论文等要求。二是把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学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安排学术诚信的教育内容,告知大学生在论文写作、实验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范,才能让他们做到知所循、知所守;同时告知他们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对其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告知他们对待知识、学问要严谨踏实,树立严谨治学的责任感。只有诚实对待未知,才能获得真知。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一是精心规划设置学术诚信教育专栏,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二是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充分运用广播、校报、网络进行正面舆论引导;三是通过举办“学术不端案例展”加强警示教育;四是通过征文、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学术诚信的辨识能力。
  3.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发挥身边大学生党员在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自律方面的带头作用。二是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习的道路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所以,为人师者在自身的教学、学术研究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学生,真正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引导学术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诚信品格。
  (二)完善学术制度体系建设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可见,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同理,好的学术制度能够抑制学者的弱点,使学者的学术精神得到强化;而不良的学术制度往往放大学者的人性弱点,即使具有学术精神的学者也可能逐渐失去学术上的追求[1]。因此,学校可针对学生出现学术诚信缺失行为的表象和心理,制定相应的学术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学术自律。
  (三)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监督和惩戒力度
  一是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有关学术规章制度的制定、宣传、教育工作,承担大学生学术成果的审查和评价任务,并对违反学术诚信的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其他同学监督,使其起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把关作用,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严格批阅,确保学生学习态度的严谨性。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引进新技术手段,例如,“学术论文查重系统”,辅助完成对论文的检测,有力监管学术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德华.学术精神回归的本根路径:学术制度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SKL01)。
  作者简介:王娟(1981-),女,四川达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中于(1969-),男,重庆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913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