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9年浙江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
  ――编者
  
  归情
  
  我到底该用怎样的情感,加上多少理智,才能将这份深植于灵魂的情感说清道明?
  十六岁那年出远门,怀揣新鲜感飞至地球另一侧去寻访未知的世界。彼时还未理顺思绪,只当是一次游历,所以心情愉悦地在异国街头说着外语,过着外国人的生活。
  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街头无人陪伴,与周围的人语言不通,满世界都是陌生的字眼。脑海中突然涌现了韩少功彼时在法国挣扎的浪花――“全世界都是法语、法语、法语!……而我的心,却在归途……”
  我突然明白了,那种挣扎在内心的乡土情结有多么强大,那种归情,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最完美的体现。
  十六岁的我懂得了归情缘于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也突然领悟了老一辈离乡之人的愁思之源。当我看见年近古稀的余光中老人在“厦大”校厌上眼含热泪地朗诵他那厂为人知的诗作《乡愁》时,我的眼眶不知不觉盈满了泪水;当我看见身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们在传递火炬时的护跑,我仿佛看见了五星红旗之下一颗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向着太阳灼灼发光……
  归情,这份深沉的爱,在思乡之子的心中,在沉淀酝酿许久的岁月里,撑起一个民族不败的雄姿。
  所以,我想我是懂得索尼尔仁琴在归国那一刹那的沉默的,我懂他在那份悲喜交集的归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激动与哀叹;所以,我想我是敬佩钱学森的,敬佩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大义,更敬佩他作为中国人的傲骨。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式的归属感集聚了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索氏在俄国灰暗的天空中树起精神孑立的一帜,才能让我国的航天事业迅速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从而推进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
  懂得这份纯洁的归情,让生命最初最美的回忆常在我心。
  深藏这份厚重的归情,让民族最强最醇的牵引常系我心。
  释放这份归情,这属于每一个有爱的灵魂的颂歌。
  记住,这是你对故乡的热爱,也是故乡对你远远的、轻轻的、真挚无声的挂念和祝福……
  点评:
  开头设问,为文章的展开蓄势。
  由身处异地的切身经历引出“归情”,情理交融,真实可信。
  引用韩少功的话,表明主旨。
  事例典型,感情真挚。
  用索尼尔仁琴和钱学森的事例进一步论证“归情”的伟大力量。
  首尾呼应,意蕴深远。
  
  题目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始终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连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
  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不少于800字。
  4 不得抄袭。
  整体评价: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考场佳作。文章语言雅致,情感真切,见解深刻,意蕴深远。考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韩少功、余光中、索尼尔仁琴、钱学森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归情”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其中蕴含着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众多材料看似信手拈来、点到为止,实则覆盖古今中外、贯串“归情”,意味深长。
  (何学港评价)
  
  交织的心灵
  
  交织的心灵,如同一张网,无论你身在何地,都能将心灵紧紧地套在一起,产生摩擦,产生共鸣。再好的建筑也会因为风吹日晒而渐渐地失去棱角,失去风采,而交织的心灵却是永远那么[删去“是永远那么”]生生不息,永远绽放明亮的光彩。
  真挚的感恩。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大自然中涌动着许多“心灵”的交织,比如鸟儿们辛勤地传播着种子,之后那地方就变成了一片树丛,变成了鸟儿的栖息地。比如太阳无私地把阳光奉献给大地,于是向日葵就用笑脸来回报阳光。啊!多么的有趣,心灵的交织,可换来丰收,换来感恩。
  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他们的行动谛造(“谛造”改为“缔结”]了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他们志同道合。(,]思想上有很多共同点,特别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接纳了他的家人。在马克思病逝后,他们的友谊仍在,心灵仍然紧紧地交织着,并且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末整理完的《资本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旷世巨作。有谁会想到这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恩格斯不愧为马克思的“第二提琴手”。交织的心灵,可以穿越生死,摆脱地域、时间的束缚,让心灵融为一体。
  同胞的祝福。还记得“5・12”大地震吗?我想,这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永远的痛。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迅速传开,牵动了13亿同胞的心,我们虽然没有亲历这场地震,虽然没有经历过家破人亡的苦难,但是,那一张张(双双]渴望的眼睛,那一幕幕掩面而泣的场景分明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里。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流着同样的血,我们有着交织的心灵,我们对彼此有着深深的情意。如今,四川的许多地方都有了变化,人们也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交织的心灵,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抚去伤痛,抵抗天灾,让人重振信心!
  交织的心灵,总让我们牵洼着谁,总让我们关心着谁,总让我们感谢着谁,它似石子落入水中泛起的阵阵涟漪,似拨动的琴弦让人魂牵梦萦。
  
  点评:
  题目“交织的心灵”表意不清,文中对其解释也令人费解。
  缺少过渡,上下文衔接生硬。
  表意不畅。
  事例表现的主题脱离了题目所给材料含意的范围。
  论述失实。
  事例表现的主题是爱心,同样偏离了题意。
  情感表达过于夸张。
  结尾语言优美,但表意不明。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给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内容是一段歌词。
  考题要求考生“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作文,而歌词的主旨显然体现在结尾处总结性的句子一“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个句子含有比喻义,考生需分析材料,提炼出其中隐含的意义。首先,考生要理清“绿叶”与“根”之间的关系,即,要飘向远方的“绿叶”会对“根”怀有怎样的“情意”。众所周知,“绿叶”的养分和水是“根”汲取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根做贡献,落叶亦归根。“根”养育了“绿叶”,“绿叶”对“根”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和浓浓的依恋之情。在把握歌词主旨句寓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可以从绿叶与根的辩证关系入手,即,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翠绿繁茂;绿叶心怀感恩,纵使飘零,也不忘回报根的哺育之情,从而可联想到养育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定然会怀有深深的眷恋,进而提炼出“感恩”、“回报”的观点,如写“对母爱的回馈”、“常回家看看”等;也可以从歌词中的“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始终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入手,联想到在他乡漂泊的人对故土的浓浓爱意,进而提炼出“思乡”的情怀,如写“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祖国的感恩回报”等。还可以进一步将个体情感上升为群体情感,如写沈从文和他的“湘西梦”、余光中和他的“乡愁文化”给人的情感共鸣,或写对文化之根的寻觅与思考,则更能写出思想深度。
  在文体选择上,根据文题要求“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各种文体应该都可以适用,但要在写作过程中突出文体特征。
  
  整体评价:
  文章结构完整,语言也比较通顺,但偏离了题意。考生没能准确理解“绿叶”与“根”的关系,以“真挚的感恩”、“伟大的友谊”、“同胞的祝福”为主要内容,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过渡,且后两部分游离于主题之外。另外,文章对所选材料的分析不透彻,内容杂乱含混,多处表意不清,均造成文章失分。
  (何学港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8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