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7年全国卷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
  
  人,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一个在海外拼搏了半生的老华侨,想实现自己济世助人、造福乡邻的愿望。于是,他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信,请他们提供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选定资助对象。老人买了一些书,在书的第一页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后,就按照名单把这些书寄了出去。一开始,家人觉得老人的做法有些“迂”,既是捐赠,何必搞得这样复杂?再后来,家人又觉得老人的做法有些寒酸,因为老人寄出去的只有几本书。书寄出去之后,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但当老人终于收到了一张很普通的贺卡时,他激动地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他〔它〕的孩子,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我的资助。”
  是的,土地长久失去水分的滋润,会龟裂而植物枯死,一个人的内心缺少感激的滋养,会变得荒芜。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人。这样的人,即使给他阳光,他也不会反射出温暖的光辉。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老人寄出去的那些书,不就是一块块的试金石吗?我们不应该把他人的给予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也不应该心安理得地领受他人的给予。我们有享受“爱的盛宴”的权利,但是我们更有为他人摆下“爱的盛宴”的义务!对于他人的关心、理解与帮助,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因为他想的只是奉献和给予,所以他并没有对某些受助者的冷漠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华农大小李同学的“经历”则让我们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她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一所希望小学,她患病时得到了该校师生充满感激的捐款。还是那位四年级小女孩儿说的好:“我记得李姐姐说的话,‘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感动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赠”一个微笑,“回敬”一个祝福,应该把我们的“善心”和“善行”给予他人。
  
  点评:
  入题巧妙,引人入胜。
  对“故事”的叙述,言简意赅。
  老人的话起到了“点睛”作用。
  语言优美,过渡自然。
  见解深刻。
  表达的情感真实、积极。
  对题目中的材料引用适当。
  结尾回扣主题,有文采。
  
  整体评价:
  文章的成功之处有三。一、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考生围绕“人,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这一中心论点,首先借助老华侨的故事论证了“为什么”,然后借助丛飞、小李的故事论证了“怎样做”。二、思想深刻,积极向上。考生没有把目光停留在现象表面,而是发掘出了现象背后的积极意义,抒写了健康的人生感悟。三、语言富有个性。文中既有具体传神的叙述,又有周密严谨的议论;既有整齐的排比句,又有长短句的搭配使用,表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8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