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构成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记叙文是考试作文常用的一种文体,而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在短小的考场作文中,有时一个好的细节,甚至能成为整篇文章构思的扭结点、升华点、闪光点。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员吴国芳老师曾说过:“感情要强有力。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这“石子”就是那些留在记忆“筛于”中最闪光的“珍珠”,即经久难忘的,一想起来便心潮起伏的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在考场上容易诱发考生的写作激情,只要选用得当,击中生活的旋涡,写作效果一定不错。那么,如何让细节描写具有艺术感染力,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呢?我认为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力求细腻
细节描写着眼于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不注重叙述完整的事件或情节。生活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关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句话、一抬头、一挥手,总之就是能够“牵―发而动全身”的闪光点,都是构成生活细节的元素,对这些细节工笔细描,传其神韵,定能收到以小见大的良好效果。例如,《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对胡屠户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攥”“舒”“缩”“揣”四字,把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心理状态刻画地淋漓尽致,使这个惟利是图、虚伪贪婪、嫌贫爱富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二、力求真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必须与当时的环境氛围和谐一致,必须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底蕴。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如果文章不重视细节的真实,文章中往往容易出差错,虚假失实,苍白无力,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胡乱编造出来的,反而感到无动于衷。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所进行的动作描写,攀、缩、倾等动词突出了父亲虽然承受着家庭的变故和自己歇业的双重心理负担,但还是给予我了无私的爱,这种爱入微深沉,读来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
三、力求典型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杜鹏程说:“要从一百个细节中选择一个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例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四、力求传神
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所以我们要努力避免在描写中出现低级趣味、无聊而无关痛痒的细节,要追求“于细微处见精神”,即抓住最传神的细节去描写,使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并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把党证交给卢进勇的一段细节描写:“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段话中的无名战士是一个青年战士形象,他在生命垂危之际,把七根火柴交到了卢进勇手里,从这郑重托付的特写般细节动作可以看出,无名战士珍视七根火柴胜过自己的生命,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在革命利益、革命前途之中,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这段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五、力求新颖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也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写妈妈往往写其头上的银发,写爸爸写其粗大的手掌,写老师经常写其布满血丝的眼睛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往往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脸谱化。细节描写要个性化,要从寻常处看出不寻常,力求新颖独特,不落窠臼。
比如,写两位已不能开口讲话、行动非常困难的老人,在各自儿女们的搀扶下见面,就不能写老人们互致问候,不能写老人们热情拥抱,不能写老人们促膝细谈,因为这些细节常见于行动自如的人们,而不属于风烛残年的老者。可以这样写:“两位老人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见面到分手,就这么一直握着,久久地没有分开。”这个极具个性化的细节,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行动不便、说话困难的老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感慨。
六、力求巧妙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拟人、对比和反复等修辞方法。如巴尔扎克创作的《守财奴》葛朗台临死抢神甫镀金十字架的那一节描写,是作者点睛之笔,也是整个小说中用夸张手法渲染细节的最显著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气息奄奄的人,还见财眼开,甚至“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正是这个动作,结束了他的一生。这样写,确是近乎漫画式的笔法。但十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也不背离生活真实。而且,经过作者这样的渲染,贪婪成性、庸俗猥琐的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就更加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集中描写人物的某种压倒一切的情欲,并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和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主导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另外,前后照应的细节,可以让人物形象随着细节的丰富而逐渐鲜明,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生动。例如,茹志娟的佳作《百合花》中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挂破衣服并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以上这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上述重要作用,而且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这些看来似乎不重要的细节,在小说中,象一条纽带,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的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洁白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如果说细节是一个人的精神,那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人的体魄。让我们用细节之花去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去激荡文章之海,用细节之神,去鲜活文章之体,定能让文章绽放异彩,让阅卷者怦然心动,所以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再用我们爱心去感受生活,我们生活的花朵同样会更加灿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