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盖丽欣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思维 思维训练 培养 语文能力
  
  一、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乃是各学科所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所谓“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特征(见李孝忠《能力心理学》)。根据国外心理学家们研究,能力是由智力和各种特殊能力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智力居于核心地位。而智力也是由异常繁多的因素组成。一些心理学家已测出近百种智力因素(见《能力心理学》)。
  在这近百种的智力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乃是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首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见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就语文教学而言,人们常说,应当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但这种能力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们的最主要的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思维方式大体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这两者在人们的实际思维过程中,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来也不可能有绝对纯粹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我们一般总是根据其主导方面来分辨其属于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的。
  就语文教材来说,议论文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散文、小说、诗歌等文艺性课文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说明文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我们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的方法。在议论文教学中,侧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文艺性作品的教学中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说明文主要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什么方法要灵活掌握。
  具体方法如何呢?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的: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主动。例如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重视和认识说明事物的重要性,课开始我不作任何解释,先请同学做一个小实验,讲台上放着试管、溶液、添加剂,搓揉的不同颜色的花,让学生揉搓出花汁,放在不同试管的溶液里,添加不同的试剂,呈现不同的颜色。操作的学生兴味盎然,观察的学生全神贯注。这样,把学生领入了特定的情境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照相关问题,学生乐于思考,印象深刻。
  2.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种:①全局性启发。教师可用启发式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例如讲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题目中的于勒吗?”由于这个问题,直接触及了本文的主题,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全篇课文。②重新拟标题。例如讲《海燕》后,学生相继给课文拟出“勇敢的海燕”、“黑色的精灵”、“暴风雨的报信者”等新标题。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海燕”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3.培养学生思维的扩展性。思维的扩展性,在阅读教学中,是指以某一篇作品为阅读基础点,向有关方面扩展。①同中求异扩展思维。学习《岳阳楼记》时,可向课本中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如《醉翁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记”这一文体属于散文范畴,可记游、记事、记物,还可以写景、抒情、议论。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②迁移聚合扩展思维。从课内作品向课外作品迁移,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教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引导学生了解《隆中对》《诫子书》《蜀相》等,学生不仅增强了兴趣,还丰富了视野。
  4.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仿造例句、结合课文命题作文都是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良好途径。此外还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课堂辩论、即席演讲、作文互改等形式的训练,然后再逐步放开,过渡到自己独立的想象和创造。在体裁上,可先练习写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再逐步过渡到学写一些诗歌、小说等。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要培养学生思维,以上这些远远不够,还要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