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春期心灵成长“关键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志国

  (接上期)
  
  关键词之八:情书
  “情书”,在少男少女的生活里,其实不过是表达喜欢、爱慕之情的一般通信,如果算情书,也是“习作”。作为写情书的一方,应该说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当然,这样的事最好不要妄为。
  接到“情书”的一方怎么办?如果你不想回应,对策不外乎如下三种:一是若无其事。写信的人很可能是一时冲动,如果急于回信,对方会误以为你也有意,可能会继续。因此,不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其正常交往,既不过分疏远和回避,也不过分热情和亲近,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这样久而久之,对方意识到你无意于他,就会“知难而退”了。二是直接表态,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婉言回绝的同时要明确表示,会珍惜双方的友谊,可以继续保持同学之间的正常关系。向对方保证,自己会保守秘密,不会将此事告诉别人。可将对方的信退还,同时告诫对方,不要再写,否则就要交给老师或家长了。总之,回绝的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恰当,语气要温和。三是求助于他人。比如求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在心理咨询的个案中,少男少女面对情书,往往不是不想说“不”,而是不会说“不”。有时候,成人的一个小小的点拨,就会帮你找到解脱的路径。
  
  关键词之九:恋师情结
  恋师情结是一朵难以结果的美丽的感情之花。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必经历程中,不少人要经历一个向往年长异性的阶段,有人称之为“英雄崇拜”,有人称之为“牛犊恋”。这时,往往表现为从对方所不注意的远处,着迷地倾倒于所向往对象的一举一动,并将对象偶像化,对迷恋对象体验到强烈的精神依恋。而成为迷恋对象的人,往往是周围年长的异性,因其或是容貌,或是才识,或是能力,或是人格,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时便引发了青少年产生独占性的爱恋需求。这种恋情,往往是如痴如迷的“单相思”,也叫“暗恋”,对方往往并无察觉。不用说,在学生接触最多的年长者中,除家庭成员外,便是教师。一般说来,教师在德、才、识诸方面发展得又较好,足以为学生所崇拜。因此,教师极容易成为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爱恋对象。
  可见,“恋师情结”绝不等于成熟的爱情。年轻的朋友,如果你的心中萌生了一份美丽纯真的“恋师情结”,最好是让它悄然化为你人生的一种动力,帮你走向成熟。而一旦说出口来,除了让彼此品尝无谓的苦涩,还能收获什么呢?至于未来,就让未来的日子来证实好了。谁能料定你未来的爱是怎样的色彩?何况爱决非一相情愿。日后,果真心中那份恋师情结化为成熟的爱,果真依然两相情愿,再来收获爱也不迟,不是吗?
  
  关键词之十:同性依恋
  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些青少年往往要经历一个同性依恋阶段。青少年正处于不能没有朋友的年龄,他们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知心的朋友。同时,有的由于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有的虽然进入了两性接近期,但迫于舆论的压力,异性同学之间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
  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似乎是个“小妹妹”,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同性同学,有些女孩则乐意扮演“姐姐”;有些男孩子似乎像个“小弟弟”,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学业有成的同性同学,有些男孩则恰好处处像个“哥哥”。这,在青春期都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个阶段,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易受到别人的注意和非难,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得到赞许和鼓励。于是,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易带有爱慕倾向,进而出现同性依恋情结。
  同性依恋与同性恋的区别关键在于:同性依恋的性倾向只是暂时的混乱,不是专门的指向同性,同时更多的是情感关系;同性恋的性倾向专门指向同性,同时多有性爱关系,而且往往有先天的生物学上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给同性依恋戴上同性恋的帽子。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发展到常态的两性爱慕,不会发展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这类同性依恋现象也切不可任其发展。首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由于多次强化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发展成同性恋而影响日后的婚恋。再有,同性依恋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丧失独立性和完整人格。因此,我们要帮助青少年避免或化解同性依恋,一是创造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宽松环境,二是对青少年进行交友指导,三是发现征兆耐心说服疏导。当然,青少年自己也要当心,不要在同性依恋中沉迷。
  
  关键词之十一:心理断乳
  从心理学角度看,少年期孩子“不听话”是心理断乳的表现。少年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自我的发现,使之产生追求独立的欲望,努力争取自己的解放,他们开始具有自己的目的,无论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并且不要他人干涉。”可以说,追求独立,确立自我,是少年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心理学家霍林沃思称之为“心理断乳”。所谓心理断乳,是指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孩子出生后生理上的断乳,与母亲身体的联系切断了。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与父母仍然联为一体,需要父母与成人的保护,他们表现出对成人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比较听话。而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以心理断乳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发展才能完成。这样看,心理断乳期孩子“不听话”就是成长的必然了,所以有了“第二反抗期”的说法。
  少年正值心理断乳的初期。这一时期是孩子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半成人半儿童的时期,心理上存在着成熟与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因而,这一时期是人心理发展历程中一个“多事的季节”,更容易表现为“不听话”。
  不错,不同的孩子在心理断乳期的表现,会有早晚轻重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家庭这个港湾中,有的会卷起一阵狂涛巨澜,有的却似乎只是一阵微风细浪。但是,每个人都会在心理断乳这个多事的季节,经历那么一段“不听话”的日子。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儿子违背父亲、反对父亲,很多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必要性而发生的。”“完全没有反抗,不经任何危机就循着父辈的足迹前进,大多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最要紧的是把这一年龄特征视为正常现象。孩子生理上的断乳,不是也给人带来不少暂时的麻烦吗?但几乎每位母亲都不会因此而不让孩子断乳,因为人们知道孩子总要长大;为人父母者应以同样的远见来对待孩子心理上的断乳。如此,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就会多一些理解。父母只要有足够的理解,孩子往往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导,少一些“不听话”。
  
  关键词之十二:离家出走
  少男少女离家出走,到底为什么?就孩子方面说,一是年龄特征。寻求独立,确立自我,是少男少女自我意识的特点,他们正处于“第二反抗期”。二是心理障碍。有些少年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又缺乏对家庭的亲密感。三是逃避责任。有些少年从小缺失责任感的教育,到中学后,面对学业的压力不能承受,以出走来逃避责任。就家长方面说,一是缺乏对孩子的心灵的关注。有些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不关心。二是具体教育措施失当,过分溺爱或者简单粗暴。三是监护环境不利。
  面对孩子的出走,家长应该怎么办?一要重视心理健康。平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治本。二要调整亲子关系。别再拿他们当小孩子,别再简单地命令,片面地禁止,甚至打骂。大凡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子女绝少出走。因此应该讲究民主和平等,父母与子女做朋友。三要注意早期预防。家长注意孩子身上的一些异常征兆,防患于未然。四要有效制止出走。发现孩子有出走迹象,要设法阻止,让孩子打消出走念头。

  这里,特别想对少男少女说的是:第一,外面的世界并不一定精彩。出走,有的流浪街头,有的沦为乞丐,有的遭遇抢劫,有的被拐被卖,女孩子的遭遇就会更为悲惨。切记:人生少年时,最精彩的世界是校园。第二,长大要有一个过程。长大,自然要经风雨。但是,心太急了,就会如同太嫩的小树被过大的风雨所吹倒。第三,家长和老师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长者的劝谕,有助于你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生活旅途上少走弯路。
  
  关键词之十三:友谊与功利
  青春期是个不能没有朋友的季节,因而往往会有友谊和功利的困惑。
  人际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实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上面两种情况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既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起感情上的反应;有时候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这一方满足的是物质上的需求,那一方满足的则可能是精神上的需求。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满足。在人的需要中,除了精神需要,还有物质需要。谁都多少会想到功利。因此,交往中所满足的需要,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我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际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的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是保持平衡的。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交往中我们可以以友情为重,但也不可因对方的功利目的而把别人想得太坏,甚至切断与对方的联系。应该既重感情也讲实惠,从各个不同层次上保持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不能只用理想主义的纯情感定向的方式去交往。人际交往中,自己可以无私奉献,但我们不能这样要求别人。何况我们自己也不是圣人,也要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待续)
  下期关键词提前知:消费方式、电话粥、耐心、白日梦、生命与死亡、虚拟世界、网瘾。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咨询地址:天津宝坻邮政16信箱,301800。咨询专线: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E-mail:tjbdmzg@sina?郾com)
  (编辑 蓝 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4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