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未成年人良好成长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凤

  摘 要:现实生活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消除未成年人的一些不良风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是育人的主要战场,家庭是育人的最早课堂,社会为育人提供了舞台。因此,如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教育 和谐育人 三结合
  
  一、当前未成年人的不良表现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1)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币;(3)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4)帮助家长干活的;(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
  1.崇拜金钱型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客吃零食、赠送礼物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值日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了。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流行享乐型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电子游戏机、四驱车、变形金刚……女孩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二、产生这些不良表现的成因
  1.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
  学校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未成年人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不能把未成年人日益增多的的心理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孩子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妥善地、治疗性地加以解决。其次学校个别教师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德、体的培养,学生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校外活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构成了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正处于时代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人的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各种压力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如成年人的下岗失业,大中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社会丑恶现象,还有电影电视上的自杀、抢劫、婚变、暴力等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心理也会出现偏差。
  三、正确认识“三结合”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都不如学校教育强,立足点也没有学校教育高,存在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家长要多和学校及班主任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这样会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社会要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育人的知识,如举行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问题或家庭教育问题的讲座等,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同时要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作用,使之协助学校及班级做好家长工作,解决家长存在的有关学生教育的问题,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并为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出谋献策。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尽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当地的宣传部、派出所、共青团、校外文化教育机关、剧院等为学生提供课外德育活动的广阔天地,并定期聘请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讲座教育,树立榜样,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在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具有前瞻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理应走在时代的前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能够时刻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每个家庭的思想教育也要与社会教育接轨,这样才不致于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以学校、家庭这种基本的社会单位为基地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全民性这一教育目的。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才会更加完善,素质教育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快,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1.把好“方向盘”,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起到的是一个指向和引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首先要搞好学校建设。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如我校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行为规范检查制度》,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纪律要求。坚持开展学生行为规范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校、造福乡里的高尚情操。二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要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通过开展各学科知识,如美术、舞蹈、音乐、体育、棋类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我校通过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重视营造文化氛围。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进行专题宣传,结合实际出好橱窗墙报,进行评比,体现了学生美化校园环境,美化班级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
  2.强化“发动机”,奠定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塑造学生的基本性格,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学校教育才能有好效果。为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特别注重的一点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联系实际问题让他们理解现代教育的目的,受教育在子女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主动协助学校一起教育学生,取得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二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访制度,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每位学生一次,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很好地杜绝了学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表扬先进的学生,请他们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后进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渠道;向家长说明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争取家长的合作和
  支持。
  3.打造“减震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
  一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社区的良好育人环境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全程管理和全程教育,而学校也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服务社区,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如积极配合社区的各项活动,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慰问老人,既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又造福了乡里,共创文明社区环境。二是警、校挂钩共建文明学校。注重法制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建立了警、校挂钩制度,定时邀请派出所处的干警来校进行安全、交通、法制的宣传教育。此外,还请干警同家长一起座谈,向家长介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明确家庭对青少年教育应付的责任,共同担负起创建校内外良好育人环境的责任。三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四是开辟信息教育网络,将信息网络引入教育领域是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首先从教师方面入手,在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建立了多媒体功能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电脑的学习和培训,在学校形成学网、用网、创网的热潮,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我校还成立现代化信息收集站,利用网络大容量、高速度的汲取最新的教学教研成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我校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能力的角度出发,立足本校实际,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多媒体和正确使用多媒体,尽力避免多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电子游戏中,或观阅一些不健康的网站等。并考虑学生的家庭教育资源情况,尽力发挥信息网络大容量、直观、具现代化交流信息工具性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实践又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亦民,晗曦.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J].人人健康.1994(06).
  [2]冯庆国.在德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职业.2010(12):11.
  [3]吕素香.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护航[J].北京教育(德育).2010(04):34~35.
  [4]郭涛,卞瑞.鹤给予关爱,他们都是好孩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03):24~25.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