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园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武

  摘 要: 高校网络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风向标,而校园网络流行语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在其中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校园网络流行语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问题作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探讨,并阐述了借助校园网络流行加强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网络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校园网络流行语与高校网络舆论
  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相应会产生一些新的词语。而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新鲜事物,喜欢追新求奇,校园流行语也就应运而生了。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真实记录,在丰富校园话语空间和汉语词汇内容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校园生活的动态变化和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变迁。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语言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1]因此,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并进而映射出社会变迁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校园网络流行语尤其如此。
  纵观最近几年校园网络流行语,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影响,再加上网络交流对话的方式经济直观,简单快捷,易于接受,大学生使用较多,被作为校园流行语而效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校园网络流行语是高校网络舆论的直接反映,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的思想及与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行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塑造和改造,高校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二、 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形成后,如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一致,就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引导好网络舆论,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积极影响
  1.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作为语言运用主体可以依据个人喜好获得知识和信息,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脱离社会常理或权威进行独立判断或选择的空间,这便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若在此过程中融入积极能动的因素,其功效将是巨大的。
  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积极网络舆论作为大学生表达的新窗口,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核心,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通过自我需求、感受和想法互动的表达,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教育者的尊重和理解。只要教育者用正确的观点把握网络舆论的导向,以人为本,就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此外,积极网络舆论有利于大学生扩大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网络信息量大且来源广,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虽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网络舆论的产生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知识宣传。大学生在关注一种舆情时,都会对正反双方论点和论据进行仔细阅读,这样既可以从中了解大量的信息,又可以增长相关的知识。
  2. 创新思政工作途径
  思政进网络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实施,但究竟以何种有效的形式深入网络却是值得探究的,高校网络舆论可以为思政工作者开辟一个新的信息渠道。在网络平台上,很多大学生参与其中都是匿名登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在隐匿、陌生的环境中更愿意流露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大学生不再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舆论信息的参与者,许多大学生主动积极对舆论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为我们创新思政工作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平等对话的路径来改变传统思政工作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权威式的教育方式。
  通过网络舆论,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据此确定和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使工作内容更加充实具体、更加贴近实际,增强针对性。我们可以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网络人的交流,在平等交流过程中展开积极的引导,使用与之熟悉的网络流行语,针对偏差给予分析,明确利害关系,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问题解决途径。一种语言融会了一种思想和生存,校园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关。
  (二)消极影响
  1.异化学生主体
  网络流行语运用主体因其在互联网的匿名行为,迎合了个性张扬的言语人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言语责任的心理需要,但缺失思考和规范,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自己言语行为的失范。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言语者都享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更充分广泛的信息自由权利。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言语的“礼、仁、忠、信”恰恰是网络流行语所没有彰显而急需输入的言语表达原则和规范。
  由此造成的高校消极网络舆论影响极大,一方面会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观念偏激,加之各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也随着网上信息进行传播,尤其是当下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以华丽的辞藻和标新立异的观点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奇、叛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错误甚至反动的认知。一些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和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无法完全正确地自主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不利于大学生正常接触社会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异化信息功能
  网络舆论“失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向性作用。网络舆论中不时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经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危害性极大,网络谣言是网络舆论信息功能的异化,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其错误的舆论导向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还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世界。
  负向网络舆论还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任危机。信任是凝聚力的基础,然而互联网并没有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它在逐步消解已有信任和认同感的基础上,没有催生一种现代民主基础上的信任,在互联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争论,更有一些人参与网络争论并不是为了通过争论明辨事理,完全是为争论而争论。
  三、借助校园网络流行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当下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反映,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内容既展示了大学生的与众不同和文化底蕴,又折射出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内心世界。我们应当认识到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充实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调节社会心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适时地加以正确引导,为创建大学校园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首先应当跟上社会发展趋势,针对新事物、新现象及时调整知识储备和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其次加强对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充实内容,尝试将其引入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将思想、道德、政治、法制观念等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素质。针对不良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化解,积极引导消极影响的转化,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王春.试论网络流行语中的“貌合神离”现象[J].现代语文,2006,(2).
  ②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参考文献:
  [1]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2]张颖.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1,(4).
  [3]任永辉.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现代语文,2007,(4).
  [4]杜群尔,何海翔.高校BBS语言的特点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4).
  [5]王婷婷,黄铁流.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2007,(8).
  [6]王欣丛.基于校园偶像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0.
  
  本文为温州医学院2009年度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