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视舞蹈发展的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电视舞蹈是一种将舞蹈艺术同电视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大众化的舞蹈艺术形式,具有打破舞蹈的阶级性、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促进舞蹈的交流与发展等传播特点。在其发展中要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电视媒介的特点,在节目定位上考虑两条腿走路,在形式上注重节目的互动。
  [关键词] 舞蹈; 电视舞蹈;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邓小娟(1972―),女,甘肃合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舞蹈研究。E-mail:dz96329@163.com。
  一、概 述
  舞蹈的产生源远流长,这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充分地展示了人们的各种情感。在考古发现中能够追溯到的舞蹈历史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舞蹈的传播方式
  总的来看,舞蹈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舞蹈语言的直接传播,另一种是将舞蹈语言变体后的间接传播。舞蹈的直接传播,是指舞蹈本身直接传向观众。在舞蹈的传播过程中,舞蹈本身并没有变化,人们直接看到的还是舞蹈动作,如舞蹈表演或者舞蹈通过电视等形象化的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虽然这种传播要借助传播媒介,但舞蹈还保持原形,还是运动的;而舞蹈的间接传播是舞蹈失去了其特性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虽还是舞蹈符号,但已不是体型符号,而变成了图画符号和文字符号,发生了变体,如舞蹈通过图画、舞谱和文字进行的传播,这些传播均看不到舞蹈动作的运动,实际上是舞蹈的二次传播。[1]
  2. 电视舞蹈的定义、特点及形式
  将舞蹈的电视传播进行细化,分为舞蹈电视和电视舞蹈两种类型。其中电视舞蹈是指将舞蹈艺术同电视技术相结合,通过电视技术手段,将舞蹈艺术见诸于荧屏展现给观众的一种现代大众化的舞蹈艺术形式。它是电视艺术与舞蹈艺术相互融合而出现的新兴舞蹈艺术门类。其特点是电视舞蹈消解了舞蹈本身的连贯性,肢解了舞蹈语言本身,将舞蹈语言转化为电视语言和画面,使审美信息得到了转化。形式有电视舞蹈纪录片、电视舞蹈故事片、电视舞蹈专题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舞蹈教学片。[2]
  二、电视舞蹈的传播特点及作用
  在研究中,研究者在评论电视媒介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促进作用时从来不惜笔墨。在多篇的研究文章中,有研究者认为电视舞蹈丰富了舞蹈语言的接受信息,扩大了舞蹈的观众群体,促进了舞蹈的繁荣普及,深化了舞蹈的主题展示,拓展了舞蹈的表演空间。[3]也有研究者认为电视舞蹈具有艺术优势,体现在:具象和意象的结合、情感和意境的传达、造型和律动的凸现。[4]还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电视舞蹈给舞蹈艺术带来了最庞大的受众群体,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可以了解、认识舞蹈,让大家不用进入剧场就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舞蹈节目,大大加快了舞蹈艺术大众化、平民化、市场化的发展步伐。虽然在电视上播出的舞蹈比之于传统剧场舞蹈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舞蹈特性有所缺失,但是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它还是以自己的特质为舞蹈提供了发展空间,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最广泛的传播途径,为舞蹈艺术的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5]而且电视图像适于刻画细节,对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慢的物体有着卓越的表现力;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表演的空间,使舞蹈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相应地扩大了舞蹈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段,因此有比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召力;可以用电视特有的手段主要指镜头的运用、光影色彩、构图等方法;电视可进行剪辑和技术处理等后期制作,以使其突出舞蹈演出的独特风格特色,从而加强其艺术表现的魅力;电视艺术是时空艺术,在画面的连续流动中显示着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流动;具有超强的直接传播的可保存性;舞蹈的电视传播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感受;舞蹈的电视传播扩大了舞蹈的观众群体。[6]本文提出笔者的研究观点:
  1. 电视舞蹈打破了舞蹈的阶级性
  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显的阶级性。在古代,不管是“祭祀舞蹈”还是“礼仪舞蹈”,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浓厚的舞蹈氛围及上层社会的舞蹈修养密切相关,在其使用场合上和执行过程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7]
  这种阶级性充分体现在与舞蹈有关的各种细节当中,这种阶级的“烙印”直至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当中也不例外,只是这种阶级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而电视舞蹈在降低这种阶级性方面达到了以往其他媒介所不曾实现的程度。人们通过电视了解舞蹈、欣赏舞蹈。在通过电视观赏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就是“身处现场”的观众,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多层次的,特别是空间的表现力上,比现场的观众还能感受到更多的角度。虽然有研究者一直称这种观赏是经过“二次加工”的艺术,认为电视已经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摄像机不能够比拟眼睛,观看电视不能体现观众的自主性,但是这种方式却是目前身为观众的我们为了克服无法亲身感受艺术所选择的最佳方式。
  2. 提升大众对于舞蹈的欣赏能力
  虽然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舞者,小孩听到音乐都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是渐渐地长大后,很多人都丧失了这种能力。由于所处环境、接受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大众对于舞蹈的欣赏往往止步于“宏大的场面”等浮于表面的词语来形容,既无法欣赏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精髓,也无法达到身心与之的契合,就像身处巨大的宝藏之中却是视而不见。通过电视这种媒介来展示各种舞蹈形式,同时也传播如何欣赏舞蹈的知识,这对于受众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对于舞蹈的认识有了变化,不仅认为舞蹈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而且认为对于心理健康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促进舞蹈自身的交流与发展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本身就蕴含着它所处时代的文化及审美特性,舞蹈也不例外。从整个的历史发展看,舞蹈艺术具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是对前一个时代该艺术形式的选择性继承与发展。除了这种纵向的继承与发展之外,横向的交流与促进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更加便利,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使得舞蹈家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同时也让更多不同形式的舞蹈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了碰撞,迸发出火花。但是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它自身的发展并不能限于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而实现的交流,通过电视舞蹈克服各种地域障碍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交流。这种交流与发展是直接实现的,可以说是对于舞蹈艺术显性的影响。同时还有隐性的、间接的影响,相对于前一种,这种影响更为长远。目前,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各个国家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上,这个过程促使各个地域的文化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或者说挑战,这个过程势必对该地域的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在其之上建立的舞蹈也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却更加触及本质。
  三、电视舞蹈的发展途径
  电视舞蹈,通俗地讲是舞蹈这种艺术借助电视媒介的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的介质――电视能在传播内容上充分体现自身的长处,但也不能克服其自身的缺点,很多研究者都已经撰文论述了电视媒介传播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时的缺陷:摄像机录制下来的舞蹈与现场观众看到的舞蹈相比有局限,电视传播的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破坏了舞蹈本身的客观性,电视对舞蹈这种“视听型”艺术的传播有很大局限,舞蹈的电视传播不能实现舞蹈画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都说明了电视传播媒介消解和耗损了某些传统舞蹈的艺术信息。[8]这些问题就是电视这种媒介客观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类的问题,尝试提出如下解决途径:
  1. 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电视媒介的特点
  在播出的电视舞蹈节目中,出现了一些不能得到充分展现的舞蹈节目,如在1995年的春节晚会上,青年舞蹈冠军黄豆豆领演的《醉鼓》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二等奖。这个节目在现场观看和在电视机前观看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该节目有很多频繁变化的舞姿动作,而且舞蹈者也是不断移动的,这样摄像机很难实现像人眼一般迅速移动焦点的运动,所以整个的节目被割裂成一些破碎的片断,[9]影响了观看效果。但是也有一些成功的例证,比如在1989年春节晚会上,白族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雀之灵》,充分展现了摄像机的长处,这个节目是独舞,以身体的局部舞蹈为特色,动作优美舒缓,适宜于作电视传播和美化。[10]所以在作为电视传播的舞蹈节目中要注意克服电视本身特点的限制,而对于一些大场面、多位移、节奏欢快的舞蹈要多考虑对节目的把握,这样的节目确实存在“二次加工”,所以对该类节目的导演提出更高的艺术要求,要在充分理解舞蹈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作为观众的选择进行加工。
  2. 在节目定位上考虑两条腿走路
  从舞蹈的角度而言,电视只不过是个展示形式,但对于电视传播而论,舞蹈也是众多节目形式的一种,也需要有观众的定位和收视率的追求,所以在舞蹈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专业与非专业这样两种发展定位。对于专业性比较高的节目,常常显出“曲高和寡”的情形,但是这类节目却能使舞蹈专业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对非专业的节目又有一个方向性的指引。非专业性的节目相对更加通俗化,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受到观众的关注。两条腿走路,一条追求艺术性,一条看重观众的观赏及商业节目本身的利益性。前者为电视舞蹈节目的发展创造条件,后者为电视舞蹈节目的生存提供土壤。也有研究者提出目前舞蹈节目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偏差,部分舞蹈艺术的内在文化已经与肢体表演形式相割裂。这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异化”,目前虽然有滋生的条件,但是随着观众文化品位的提高,最终会使其失去生命力。
  3. 在形式上注重节目的互动
  电视节目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传播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无法实现观众与节目之间的互动。这也是作为电视这种媒介所承载的所有节目形式都存在的问题。目前一些娱乐节目在克服这种单向的传播时采用了多种形式与观众展开互动,如邮发信件、短信互动、声讯留言等。由于手机的普及,目前短信互动以其快捷性、经济性为更多人所青睐。与观众的交流信息安排在节目中朗读分享,还可以对参与互动的观众进行抽奖,对来不及在节目现场回馈的信息,选择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这些互动形式可以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春节联欢晚会也开辟了各种交流互动平台,让广大观众参与评选“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所以舞蹈节目也应该考虑观众的互动需求,通过这样的互动也能够了解观众需求,在目前这个互联网Web2.0的时代,电视舞蹈节目也要跟得上发展,要多加关注观众表达的“微内容”。
  电视舞蹈是一种正在成长的艺术形式,发展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不断地超越各种限制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 [6] [8] 张斯琦.论舞蹈的电视传播[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 崔宾彬,阎胜利.电视舞蹈的发展前景[J].大舞台,2006,(6):70.
  [4] 林婷.具象与意象的深度连接――论电视舞蹈的艺术优势[J].艺术教育,2008,(2):100~101.
  [5] 张娅妮.浅谈我国电视舞蹈的现状与发展[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2):42~44.
  [7] 夏自金.小议古代“舞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1~172.
  [9] [10] 耿文婷.电视舞蹈的传播美学思考[J].文艺评论,2006,(1):72~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2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