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阅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卫乐

  摘要:阅读能夯实语文教师人文底蕴,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条件;是辨别文化,启迪学生认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致力于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而言,需要阅读的途径主要有: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性储备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经典、时文美文阅读这些拓展文化视野的背景性知识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师 阅读 底蕴 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北大教授温儒先生提倡:“用整个人生来阅读。”阅读应该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命题,联合国第16届大会也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是这场读书革命的先行者,倡导者,实践者。
  
  一、阅读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1.阅读是夯实人文底蕴,授人以鱼(渔)的基础
  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并对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无疑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应有“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等重要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足够的力量超脱文本的字句,游刃有余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作者想要怎样表达他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作者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组织语言”“作者试图通过语言要传递什么信息”等等。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那么知识内力才是永远不息的“源”。一个语文教师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只有置身于阅读的“大水源”,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夯实我们的人文底蕴,提高我们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2.阅读是辨别文化,启迪学生认识的前提
  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培养学生有选择、亲近健康文化的能力,将是语文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尼葛洛庞帝提出: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所谓“关于信息的信息”,就是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文化辨别判断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一些颓废文化借助媒体和各种传播形式,披着各种诱人的外衣不断向我们涌来;特别是充斥网络的黄货和恐怖等垃圾文化,直接污染了学生的心灵,形成扭曲的人格。面对颓废文化和垃圾文化的渗透、侵蚀,未成熟、辨别力差、可塑性强的学生很容易成为颓废文化和垃圾文化的俘虏,甚至有些学生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作为时尚。而要使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首先应提高教师的文化判断力。它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有对纷乱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并能分清其优劣和善恶的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判断力,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了解多元文化,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客观、正确的鉴别和对待学生的思想、文化、行为倾向。只有这样,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阅读途径
  
  1.学科专业性知识阅读,奠定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教学基础
  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知识的更新也极为迅速。一个教师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他走出校园那一刻就可能已显陈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我们更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求。当我们“桶”里的水不断倒出去,就需要不断地补充,以保证教师自己始终是满满的“一桶水”。笔者认为特别是文言教学,在大学中所学的教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解读,甚至有些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背道而驰。这时候,我想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学会更多的了解相关的文言知识,以求得出比较正确的解答,或者给予学生不同参考答案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多种答案存在的理由。如笔者在教授《论语》《周而不比》时,对于“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中“之”的理解,就查阅了许多专家的解读,对于“之”指代的不同意见,也给学生恰当的合理的解释,以求学生自己形成思考,得到正确的解读。而这源自于对语文知识的一种重新阅读与学习。所以对于语文本身学科性知识的阅读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一面,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启迪学生思维,真正上好语文课。
  
  2.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阅读,充实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
  无论哪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育为目的的,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是每一个教师至始至终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当然就包括语文老师。每一个教育者都知道:教育者要教育受教育者,那么自身必须先接受相关的如何教育学生的教育,而这可以归纳为教学工作之前的受教育,当其成为教育者之后,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是否“一劳永逸”了呢?显然不可能。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让学”比传授知识、技能要困难的多。尤其是现在的学生90后们,他们的信息面广,个性张扬,如果不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不洞悉学生的心理,我们何以“让学”何以传授知识技能?其实,语文教学的课堂就是教学的“心理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必须建立在这种蕴涵着师生心理融洽的情境之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阅读文本,探究问题的答案,使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再者,整个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必定要求我们教师重新拿起教育学心理学读本,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以适应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3.自然科学、社会哲学等知识阅读,拓宽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
  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做为语文教师,特别是要成为独具风格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的积蓄上,除了阅读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阅读汲取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可以围绕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展开阅读,使自己的课堂能够衬上民族文化甚至说世界文明的灿烂底色。例如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善教文言文的老教师,偏偏在自己的教学长项上,“遭遇尴尬”。在讲授传统篇目《岳阳楼记》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老师解答:“文章写的是‘皓月千里,浮光跃金’,‘皓’的意思是白,按理说,银白的月光射在湖面上,经折射后,应该是白色,为什么却变成了金黄色,出现了‘浮光跃金’的景象呢?”老教师对于这样一个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新问题,一时无法作出圆满正确的回答,下课之后,十分不安的他立即向一位物理教师请教,才算把问题弄明白,后又对这个学生作了解答,学生十分满意。事后,这位老师感慨万分地说:“教了大半辈子,想不到还是个不完全称职的语文教师啊。要完全称职,还必须继续学习,特别要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才行啊!”这类事例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并不奇怪,虽然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处理,但真才实学必不可少。一个知识贫乏,基本功不过硬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完成语文学科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的,更不可能在教学中教学相长,自树树人。丰富的学习阅历、广泛的学科背景,才能够使语文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例如分析研究对象时立足全面性和全局观,研究问题过程中采纳多种研究方法,阐述观点时撷取更广泛的理论。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吸收有益成分,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文本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对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

  丰富的学习阅历、广泛的学科背景,才能够使语文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例如分析研究对象时立足全面性和全局观,研究问题过程中采纳多种研究方法,阐述观点时撷取更广泛的理论。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吸收有益成分,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文本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对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再比如说,古诗作品中再现的古代生活和文人心境距现今中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品味意境上有困难,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丰厚的阅读底蕴,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证,就是对教学内容铺展的过程中把文字信息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的过程,要设法把学生带入形象思维的最佳境界中。苏轼对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教师与学生一同品味王维诗中的意境,如果多了解一些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历史的点滴知识,知道正是诗人首先采用“泼墨”新技法,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对于深刻体会诗人画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缘于他外化的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借助文中语言,可以进一步揣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的说法,水到渠成地领悟诗句蕴含的审美情趣。钻石的珍贵来自它独特的结构,其成分不过是普通的碳而已。同样,语文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跨学科能力,与其专业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文化文学经典、时文美文阅读,丰富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
  商友敬先生说: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书巢”,就等于没有家,就会心神无所安。笔者以为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成为一个“巢”中的鸟,在巢中未曾丰盈我们的羽翼之时,我们又怎能在“课堂的天空”或者说教学的天空驰骋呢?而作为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教师更需要文化底蕴,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对文化文学经典缺少阅读。单就现行浙江高中教材中《论语》选读的教学而言。其中涉及的文化知识极为丰富。相关的对于《论语》解读的学者很多,他们的著作也很丰富。知名的有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如果我们自己不曾涉猎,不在这些著作中徜徉,我们又何以指导学生阅读?更谈不上对于论语内容的理解了。比如在教授《仁者爱人》一课时,笔者读到了李敖的《大人格与小人格,道德困扰了中国人》对于解说孔子对于管仲评述的理解,可以说非常的清晰,见解独到,别家之言也很多,我以为李敖所述是最为明白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妥之处,但当我将他的观点结合了自己的想法告知学生之后,学生的思维是呈现出亢奋的状态的,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是就单单一个问题抛出所可以比拟的。记得一位前辈说过:语文老师就是将“自我”呈给学生,那么这是不是一个例子呢?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进入诸如《论语》这一经典文化的阅读当中去,读专家的见解,更要从中读出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由来恰恰就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读出自我的有效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阅读经典的真正感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追求一生的阅读,增进自己的学习阅历、获取广博的背景文化知识,才能够使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领域获得更高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就语文教师的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缙云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