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两位老前辈的话,不仅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确定了培养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等活动,应该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在创建好的语言环境和加强语感实践训练两方面下功夫。
  
  1.创建好的语言环境。要创设好的语言环境,为接触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创造条件。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习材料,也不仅仅只是学习环境,理想的语言环境最好是能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在内的所有的天地,要让学习者被优秀的语言材料所包围,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不只是一个学习者,更是语言的感受者和实践者,让他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事实证明:出于生活目的不自觉地学习和出于学习目的自觉地学习相比较,学习者心理上压力小、焦虑情绪较低,需要的毅力、意志力因素要小得多,因而学习过程更轻松快乐一些,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
  语感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环境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应该说,学生长期接触而浸润于其中的语言材料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所形成的语感中势必也会无意识地带上这些性质。所以创建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除了优秀的语言材料之外,语文老师是最佳的语言环境的创建者,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的语言更注意,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模仿会更多一些,一个有强烈的创建语言环境意识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努力提高修养,在知识、思想、情感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并且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不仅要积极展示自身潜力中的学识修养和语言才华,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
  
  2.加强语感实践训练。要促使学生从学习者角色转变为实践者的角色,就必须提供实践的途径,加强语感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说、读和写等活动,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诵读吟咏。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在阅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自己的语感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规范、典型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学时,如果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直觉感受,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我们的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具体方法有:
  朗读: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我们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感情要充沛,甚至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易激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才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感形成的真谛。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
  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在美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我们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2.2 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语言、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训练为主,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听从老师的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应经常叫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加强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2.3 从抄写、仿写、改写、积累中,转化语感。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作的重要的中间环节。抄写是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我们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能力;仿写是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我们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