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名师课堂探寻“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片段一】语文味充盈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吉春亚《小草和大树》)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我想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生汇报预习情况)初看课题,你们一定认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其实不然,“小草”和“大树”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关。课文中的人物都来自英国,名字不好读,我们先来读一读。(出示人物名字,生认读)
  师:我们再来认读这些词语。(出示三组词语,生个别认读,全班齐读)
  师:第一组词语中有几个生字,请大家将画线的生字抄写两遍,相互提醒一下易错字的书写。(生抄写生字)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先写上面的“两点”,再写外围的“框”和中间的“竖”。
  ……
  (生说完,师让其他学生再抄写这几个字)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了哪一个,选择一个说说。(生说)
  师:第三组词语的构词方式是一样的,大家照样子说几个。
  生:比比皆是、步步为营、彬彬有礼、楚楚动人……
  师:有两小段话特别难读通顺。(出示,指导学生朗读)
  【赏析】现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许多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只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而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因而,许多教师仅在课堂上简单地让学生认读一下,或者干脆绕过词语教学直奔课文中心。在公开课上更难看到高段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似乎生字新词太过小儿科,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得不偿失,也显得过于传统,很难出彩。其实,生字新词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引导学生顺利进行阅读的基石。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往往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吉老师扎实的字词句教学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她的教学昭示着这样的“语文味”理念:字、词、句是语文材料的基础元素,对于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是根本。有了对生字、新词的吸收和内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
  【片段二】语文味弥漫在有滋有味的琅琅书声里(支玉恒《匆匆》)
  生:(朗读,语速略显急促)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停一下,你这么读就读不出味儿来。我――不―知道― (一边满怀深情地范读,一边依据句读停顿做手势打节奏。)你读得太匆忙了。我――不―知道―(再范读)
  生:(语速仍旧较快)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别急,慢慢地,你听我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和蔼亲切地问)行吗?慢慢读。(该生再读,较前有进步,但仍不理想)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一块儿学学这种味道。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师见该生迟迟不得要领,便再连续两次范读并引众生随读)能这样读吗?就这两句,谁来试试?(指名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台下听课教师一片掌声。大家齐读,效果渐好)
  【赏析】舍得多花时间、下大力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文章,是支玉恒老师用实践凸现“以读为本”的具体诠释。透析以上教学片段,仅指导文中的一句话,支老师便运用了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使得朗读的指导过程清晰可见,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而弥漫其间的浓浓的语文味更是令人心醉。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心灵共振。
  【片段三】语文味流淌在认认真真的咬文嚼字中(张红梅《姥姥的剪纸》)
  师:同学们,姥姥给这小屯剪出了吉祥,剪出了和谐,剪出了欢乐,还剪出了祖孙情。而这祖孙情就是靠剪纸来联结的。在童年里,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几幅剪纸?
  生: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
  师:姥姥剪了这么多的兔子和老牛的剪纸,起初是为了什么?
  生:拴住“我”。
  师:同学们,这个“拴”字值得反复咀嚼啊!在那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用剪纸拴住了什么?
  生:拴住的是一双爱跑的腿,是一个好动的身体,是一颗贪玩的心。
  师:剪了那么多的牛和兔就是为了拴住“我”,那小孙子能明白姥姥的心吗?他能读懂姥姥的剪纸吗?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他知道牛是姥姥,小兔子就是自己。
  生:他还知道他们在一个锅里吃饭,和姥姥特好。
  生:他知道姥姥剪的就是祖孙俩生活的点点滴滴。
  师:是啊,这剪纸里有姥姥对小孙子的――
  (生回答:关心、爱护、疼爱)
  师:那就让我们分角色读读这充满情感的语言吧!(生读)
  师:从哪个字最能看出姥姥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小孙子的心?
  生:“缠”这个字。
  师:就是这个“缠”字,缠出了丰富多彩的剪纸,缠出了快乐幸福的童年,也缠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师: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
  生:姥姥的剪纸不仅拴住了“我”的童年,还拴住了“我”上小学、中学、大学――那越走越远的人生之路。
  师:是啊!孩子们,“我”对姥姥的思念、依恋、感恩……统统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姥姥的剪纸是一笔永远的财富,将陪伴“我”一生一世。
  【赏析】对于情意浓浓的课文,我们往往“得意忘言”,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中渐渐丧失。面对这些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如何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学习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上述片段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从表面到内涵,层层深入地感悟,从一个简单的“拴”中读出姥姥对“我”的疼爱之情和“我”对姥姥的热爱之情。把姥姥、剪纸、亲情提炼成为人情美、人性美。这样,撞击了学生的心扉,在他们心中催开了绚丽的精神之花。更主要的是教师真正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给足充分的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冷暖,从语言中读出温度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在字里行间流转的真情。这样的语言就不会是枯燥的训练、矫情的朗读了,有了“人文”与“工具”的水乳交融,让你久久回味。 这种温暖自然、极其本真的语文课堂,该是语文教学的大境吧!
  【片段四】语文味浸润在酣畅快意的自我表达里(张祖庆《詹天佑》)
  师:面对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拿起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沉思曲》渐起。课件屏幕出示词语)
  (学生写话,足足用了6分钟)
  师:放下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让学生和着音乐交流)
  生: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坚定信念。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接下了这份重任。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当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时候,不仅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更多的则是国人的欢喜。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
  ……
  【赏析】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表达既是学语言的目标,又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能理解”到“会运用”,必须花大力气才行。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剖析、玩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运用的关键在于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每一次语言的实际运用都要有目标的达成,有提升,使学生的语言在一次次笔墨泼洒、交流表达中厚重起来。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了动笔的时间,让他们把学习所得创造性地“投入周转”。从表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交流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有实质性的发展,精彩的课堂发言证实了他们的长进。
  “语文味”,看似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其背后包蕴的却是正确的课程理念、灵动的教学智慧、丰厚的语文底蕴。倘若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也一定会在语文学习的路上洒下一路花香……(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6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