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入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美、英、德等国家在工程教育认证上有各自特色,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高等教育改革;启示
  作者简介:孙慧(1985-)女,安徽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夏建国(1963-)男,上海松江人,上海电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7-0033-03
  
  2009年12月,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我国目前就业难跟教育质量问题是有关系的。有些外国人经常说我们的工科学生很多但是质量比较差,我觉得他们这种讲法是吃牢我们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工程教育认证、医科教育认证、法学教育认证等。”在科学技术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水平。而积极加入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去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
  
  一、关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一)何谓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为了通过协定内容建立完善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使一国大学工程教育学历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以迈向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目前世界上关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协议比较有影响的是:学位(学历)互认的三个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三个协议即《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在欧洲,为了推动教育国际化和一体化,欧盟国家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之间互相承认学历,毕业生可以在其他国家无障碍申请工作岗位和研究生学习。工程教育认证是“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有关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概况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认证组织加入了上述国际性协议,如缔约《华盛顿协议》的有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加拿大专业工程师委员会工程认证委员会、香港工程师学会等。从总体上看,工程教育认证比较完善的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下面简要介绍美、英、德三个国家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在美国,提供工程教育认证资格的组织是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简称ABET)。ABET提供了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它是在31个专业工程师学会的基础上成立的一个全国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专业鉴定政策、准则和程序,评估并开发与学历教育相关的工程专业课程,改善工程教学质量。目前美国工程专业认证从以投入为主的标准转向侧重成果的工程准则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
  英国负责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资质鉴定的机构是英国工程委员会(Engineering Council of United Kingdom,简称ECUK)。ECUK是经皇家特许的权力机构,在国内负责对各工程专业进行管理,在国外代表英国工程师的利益。它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工程师、工艺师和技术员制订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国际性标准,并授权工程师学会确保和提高这一标准。ECKU与本国36个工程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各协会的职能和性质将这些协会划分为授权协会和提名协会。ECKU不直接参与具体认证工作,而是由授权协会具体操作。
  德国负责工程教育认证资格的机构是德国工科专业认证机构(the Accredi- tation of Bachelor' s andMaster' s Study Programs in Engineering,Informatics, Natural Sciencesand Mathematics,简称ASIIN)。ASIIN是在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倡导下,由大学会员组、应用科学大学会员组、工业会员组、协会会员组四个会员组共同组成的非营利性机构。ASIIN下设工程与信息科学认证委员会和自然科学与数学认证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两个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准则、程序和认证要求。ASIIN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
  (三)我国关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研究状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有百年历史,并逐步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的工程教育体系,高校扩招后更是培养了大量的工科毕业生,但正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吴启迪副部长的话,我们工科学生培养水平比较低、质量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笔者认为与我国没有纳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资格体系有关。近年来,很多教育界、工程界的研究人员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格进行了研究,有关方面也在为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资格体系积极努力着。我国建设类专业评估自1992年起在清华、同济等学校开始试点,1994年正式在全国高校展开。同时建设类工程教育的评估和工程师资格认证还在积极参加国际交流,1998年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与英国签订互认协议,ABET也曾就与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资格的互认与中方深入交流。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部分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试点工作已开始进行。2009年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努力争取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
  
  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特征
  
  纵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尤其是《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为了实现《协议》的目标,在尊重各自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在“实质等效性”的前提下,各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一)认证机构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各个国家和地区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大多是非官方组织,它们既不从属于个人,也不受控于某些高校,更不隶属于某个政府部门,政府基本上不介入认证机构内部的各项工作,这样就避免了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使工作具有强制性。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自主地制定认证准则和认证程序等认证全套规则,独立自主地作出专业认证结论,为工程教育专业提供质量认证服务。
  权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源于政府立法或授权而得以肯定,如ABET是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认可的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惟一合法机构,ECUK是由英国枢密院审核批准成立的一家特许机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种权威性是源于该组织本身的专业权威性和工作声誉,如ABET研究出最能反映工程教育实质的标准并在国际上推行;德国ASIIN召集大量高素质的教育专家和工程技术权威参与认证活动,并为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二)认证视野国际化
  各个国家和地区工程教育认证组织都可作为国家工程界的代表机构参与国际间有关协议的商讨与签署,如缔约《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等。ABET和ECUK还内设有对外交流的窗口――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通过这个窗口积极参与国际范围的合作交流工作。ABET把促进美国工程教育发展和促进世界工程教育的变革和质量提高共同作为自身的目标。在国内的专业认证和咨询服务上,ABET以国际化的标准引导和推动本国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本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组织,ABET也为美国之外的工程教育专业提供认证,并帮助其他国家筹建相关的认证机构。德国ASIIN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交流,不仅其认证程序和认证标准积极向国际惯例看齐,还积极与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界、工程学术界团体建立密切联系,以维护德国工程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市场上的地位。
  (三)认证主体多元化
  各个国家和地区工程教育认证机构成员的来源都不是单一的,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包括政府、专门职业团体、行业协会、大学自身等等。这些专业认证机构通常是由教育界、工程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对专业的历史背景、现状、社会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通常有深刻了解,是专业评估的权威。如美国的ABET是由专业学术团体与企业共同组建而成,60%以上的成员与产业界有关。德国ASIIN是一家由多所大学和相关工业协会联合组成的机构,其下设的14个技术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工业界和教育界,大学成员(一般为教授)、高专成员(一般为教授)、工业企业界人士(一般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各占1/3。
  (四)实现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有机衔接
  按照国际惯例,工程师的注册要求一般由教育要求、经验或培训要求、考试或考核要求三个方面组成,教育要求就是要求注册申请人持有从经过认证的专业点得到的学位。所以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既是工程教育的质量保证制度又是工程师注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证准则中规定的教育质量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工程师注册方面提出的要求,认证实际上是直接为注册服务的。鉴于此,许多国家将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同置于一个工程组织之下的两个部门来分工协作进行管理,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华盛顿协议签约组织中就有近一半是两者兼管的,例如英国和南非的工程委员会,以及爱尔兰、新西兰和香港的工程师学会等,既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执行组织,又是工程师注册的管理机构或是与注册密切相关的机构,在管理制度上解决了工程师注册问题的上下游关系。在政策上明确规定了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在工程师资格认证上的优先政策,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作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在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使高等教育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实现人才的国际流动。然而事实上,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还存在着教育质量总体不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笔者结合对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资格体系的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要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
  各个国家的人才分类方法不同,各国对各类人才在名称上也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将学术型、工程型两类人才合并为工程师一类,欧洲某些国家将工程师分成三类:(1)C类(理论工程师),(2)L类(联络工程师或高级技术员),(3)E类(实施工程师)。与我国人才区分类型相比较,C类应是工程型人才,而L类和E类则是不同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国际上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这种人才有三种类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级工程管理人才,高级工程科学人才。目前,在我国只有高级工程科学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对象,其他两类人才都是由高等技术教育来培养,而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迫切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型人才。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上千所,从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看,实业界既需要工程类也需要技术类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实践的技术人员。而且随着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科技、技术密集产业不断出现,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要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准则
  较好的教育条件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根本还是要看教育的产出,也就是学生的质量,要看学生入学以后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在逐年提高,学成以后是否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上世纪末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先后改革认证准则,如美国ABET于2000年采用了新的认证标准“EC2000”,开始视学习产出为一项重要的质量准则,并由此延伸开来,在国家学位标准、高校教育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中都以学习产出为重要质量准则。
  要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质量,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切实将学习产出的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和认证的有关环节中去。
  应该将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准则由重视教育输入(教师教什么)转向重视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把学生和毕业生学习产出列为重要指标之一,也应该要求学校在改变观念的同时能够付诸行动,在制定学位培养标准、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关于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办法,并开展交流活动。
  (三)高等院校要注重与实业界建立联系
  纵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扮演的角色几乎一致,即高等教育和实业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个纽带,实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反馈到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使其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同时大学为工程界、实业界提供新生后备力量,进而强化和深化高等工程教育与实业界的关系,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否合理,各个高校的综合实力如何体现,这些都由教育产出即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所决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与实业界建立紧密联系。首先,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考虑企业的人才类型需求,大力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如上海电机学院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就是鉴于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设置的。其次,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要深入到实处,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学生去企业实习、员工来学校学习的方式达到共赢。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电气集团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参考文献:
  [1]毕家驹.美国ABET的工程专业鉴定新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44-50.
  [2]毕家驹.英国ECUK的工程专业鉴定[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51-54.
  [3]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57-64.
  [4]毕家驹.关于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所见所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10-18.
  [5]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2.
  [6]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90.
  [7]严雪怡.再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4.
  [8]韩晓燕,张彦通.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43.
  [9]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4.
  责任编辑姜红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5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