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孩子的心灵之窗永远明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清慧

  摘 要: 中学生是一个心理问题多发的群体,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目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形成的背景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因此,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关注和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
  当前,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各方面的压力,中学生普遍心理压力大。他们普遍有着这样的思想:成绩好,才能获得老师及家长的赞赏,才能得到同学的尊重;成绩好,才能获得找好工作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暇去做其他的事情,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大脑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以至于精神状态不佳,学习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乃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
  2.人际关系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学生人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还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轻生的念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及对异性的看法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公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影响;与父母不能正常沟通,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或敌对的情绪;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有些学生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造成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随着生理发育日渐成熟,中学生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和莫名的好感,但由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得不到正确的心理疏导,久而久之,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躁不安,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3.自我意识方面
  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中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全面认识,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易产生自负、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缺乏忍耐心。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因素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理能力,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期望成为独立的个体,但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中,再者,由于阅历少,经验少,他们很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困难,或者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情绪易波动。
  2.家庭因素
  美国教育家杜邦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显然,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家庭是个体人格形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父母心胸狭隘,溺爱孩子,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都会使孩子形成狭窄的心理;若父母专横武断,孩子容易产生神经质倾向;若夫妻关系不和,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强迫症或抑郁心理;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相比,单亲孩子的家庭更害怕父母抛弃,他们缺少家庭安全感,很容易处于抑郁状态。
  3.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教育指导方针、教师的教育方法对中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学校的教育指导方针。多年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产生了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
  (2)教师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若教师批评教育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如对一些不太听话、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进行讽刺挖苦,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摧残,很易使这些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卑心,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此外,若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烦恼。
  4.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不断出现,一些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网络迅速普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金钱至上、追求享受、吃喝玩乐等都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若不及时有效地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学生对网络充满着神秘感和幻想。网络资源虽然可以共享,能够了解诸多信息,学到不少知识,但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如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发泄自我,整天泡在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不能自拔,甚至患上网络病,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影响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源于多个方面,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父母,都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并有效地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学校加强重视
  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人力保证。
  首先,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有专门的教材、有专业的教师、有一定的课时,通过一定的量化评估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整。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任、理解、尊重学生,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适时地鼓励、赞美、关心学生,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在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分层教学、多方位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最后,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多种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中学生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班团队主题活动等其他形式,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讨论等,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编自导心理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倡导家庭关爱
  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矫正和引导,因此,还需要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对于预防和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一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思想观念。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不断发展的潜能。二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化解冲突,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三要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做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四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积极和老师沟通,协商解决,防微杜渐。总之,只有创造一个宽松、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动用社会力量
  进一步加大青少年教育工作力度,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的教育及活动应有专人管理,有专项资金,责任应落实到人。平时工作有检查,有评比,应作为政绩来对待,才能真正做好这些工作。另外,加强对娱乐场所和网吧等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场所的管理。政府要通过技术屏蔽和过滤,防止中学生接触不健康网站,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有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一律予以重罚,使中学生能真正被拒于网吧之外。只有为青少年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人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学校较之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有许多优势,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做到或能够取而代之的。当代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应该成为学校的工作重心,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要着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我相信,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抱着积极健康快乐的心情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Bernstein DP,Cohen P,Skodol A,et al.Childhood antecedents of adolescent personality disorders[J].Am J Psychiatry,1996,153,(7):907-913.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3-684.
  [3]李薇,谭代林,刘国清等.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6):421-4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