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与矫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荣志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有3.67亿,其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状态更加开放,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给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迷恋网吧,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更加凸显了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相互配合不力,甚至断档脱节,这是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从总体上来讲,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端正办学思想
  长期以来,教育步入了一个误区:注重“育分”,忽视“育人”,盲目地追求分数,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种以“育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呈现出知识不少而能力不够、文化成绩好而思想道德素质有缺陷的现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
  1.摆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育分”中突围出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断改革和完善升学考试制度,开辟“多通道”,让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改变单纯以分取人的招生制度。
  2.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紧扣教学工作,纠正“两张皮”的现象,使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教好书,而且可以育好人。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大力发挥“两课”(思想政治课和班会课)主渠道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创新教育方式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工作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当前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成人化倾向,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只能扼杀其“天性”,最终将教育拖进“死胡同”。“玩”是未成年人的本质需求,对未成年人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游戏”中体会人生,在“吵闹”中认识朋友,在“互动”中学会行动。为此,要从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德育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方法。比如,游戏、动漫画是未成年人最为喜闻乐见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我们应该大力开拓游戏、动漫画产业,用内容健康、形象生动的文化产品去吸引未成年人,让其在艺术享受中得到生活启迪和人生教育。
  (三)尊重认知规律
  当前的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完全顺应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德育的要求起点过高,脱离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爱祖国、爱人民等,出发点虽然很好,但未能摆脱“揠苗助长”的窠臼。对未成年人来讲,首先要教其学会怎样做人,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当前的德育教育就忽视了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忽略了一个人成长的客观进程。对于“祖国”、“人民”,小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其结果往往是,多少年的学校教育,一旦面对社会现实,就起不了引导、抵御的作用,显得很苍白无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
  道德的形成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过程,也就是说,完整的道德品质应该是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任何道德选择、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模式都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和巩固下来的。因此,今后要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增强家庭教育的影响性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首要的责任,因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但目前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还不相匹配。
  (一)强化“亲子教育”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从而形成“隔代教育”和“保姆教育”的现象。由于上代人和保姆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往往只注意对孩子的服务和物质满足,很少顾及孩子成长方面的问题。
  (二)规范言行举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言谈举止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工作中所担负的职责,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接受再教育,时时、处处规范自身的言行,用自身的文明行为引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环境的熏陶性
  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赖以形成的场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还相差较远。
  (一)净化社会环境
  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坚决阻断成年人群中的不良观念和行为对未成年人群的负面影响。要努力营造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包括烟酒经营限龄制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以有效的“防护网”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促进文化育人
  未成年人实现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因此,社会向未成年人提供什么样的道德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道德学习的方向和行为规范的性质。未成年人由于识别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上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引诱和误导,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文化部门有责任为其提供为他们所认同的、健康向上的道德人格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公共文化活动和设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化、熏陶作用。
  四、强化德育教育的联动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这三个环节各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而且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统筹协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工作机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会联动机制与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任务相比较还不成熟,不少单位各自理解、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工作合力。因此,要通过构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干部新的政绩观评价体系,纳入学校和学生工作评价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体系,不断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当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比较广,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要全社会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广大德育工作者尊重规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