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卓颖

  摘要: 习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正日益显示其重要性。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翻译习语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英语习语中突出的问题,探讨了原因,并且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习语翻译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变得越来越最重要。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语言教学的目的总是由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来体现,掌握一门外语是学会如何熟练地运用它,但首先要对在任何活动中的语言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然而,尽管已经接受了八年或更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英语的某些语言现象时,如英语习语,仍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缺乏。
  
  一、英语习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形式简介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在英语学习中,语言的掌握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始终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语用能力的有益举措。首先,英语习语在各种领域中包括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无所不在。因为习语听起来地道、自然,读起来流畅、生动上口,把英语作为本族语的人在各种场合和文体里都大量使用习语。英语学习者如果仅仅学习某些词汇的字面含义,而忽略对习语的深层理解,就会影响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翻译。很多英语习语从字面意义上看,其意义体现不出来,同样的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就不一样,而有些习语在译成汉语时则有面目全非之感。如:wet blanket应译作“扫兴的人”。我们如将其直接译为“湿的毯子”就会和它的真正含义大相径庭。其次,习语在描述情景、表达思想、激发情绪和想象力方面比非习语词汇更加显得有效、生动,更能让人产生联想,加深印象。如a flood of refugees,a stream of traffic就是使用了水的各种状态来比喻事物的数量之大。在翻译这些习语的时候学习者就不能按它们的字面意思去翻译。因为flood和stream是用来比喻难民、交通的规模、量度及状态的。最后,由于习语在语言表达上生动优美、通俗形象,学起来、使用起来非常有趣,有利于学习者记忆,增加学习者的自信心。在大量的枯燥词汇需要记忆的学习中,任何有助于学习的方法都显得重要和值得推崇。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困难性所在
  
  1.来源多
  英语习语多种来源是形成习语翻译的困难的原因之一。英国语言学家史密斯在他的著名论文“English Idioms”里,除了论述英语习语的特性、发展、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外,还着重介绍了英语习语的各种来源。其中有来自海上生活的习语:hung in the wind(摇摆不定);来自军事方面的习语,如:miss fire(枪炮打不响,得不到预想的结果);与动物有关的习语,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捷足先登);来自家庭生活的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来自体育运动和娱乐游戏的习语:follow suit(跟出同花色的牌,照着做);来自文艺和教育的习语:speak like a book(咬文嚼字);来自医学法律和商业的习语:feel the pulse of(诊断,试探意图);来自宗教的习语: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来自著作的习语:eat sb.out of house and home(把某人吃穷);来自外国语的习语:cry wolf(发假警报);人体习语:poke one’s nose into(干涉别人的事情);还有短语动词,此类习语非常多,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如:hold water(站得住脚),touch and go(快速的行动)。
  2.结构的多样化
  英语习语结构的多样化也是造成其翻译困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一种语言都不是形式单一的,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英语习语的结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英语中有的一个单词可能就是习语,如:blackboard。也有的是短语,此类习语是最为多见的,如:look out,take up,get along,blow up等。有的是句子,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等。也就是说,英语习语的结构形式繁多,有的习用句子,有的习用从句,有的习用短语的结构形式。
  3.修辞手法的多样化
  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适当地运用习语,有助于人们准确、鲜明生动而又简洁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习语本身更是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语言实践中,凭着逻辑思想和形象思维,利用词语义的转化或引申,练就了许多很有活力的形象化习语。而这些形象化习语大都典型地、集中地体现了多种修辞方式,如明喻:know sth.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了如指掌);隐喻:black sheep(害群之马);转喻:live by one’s pen(以写作为生);借代:a fresh hand(生手);拟人: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婉曲:kick the bucket(翘辫子);反语:fun and games(寻欢作乐);夸张:a mountain of flesh(身材高大结实)。
  4.文化寓意丰富
  一种语言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寓意。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的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过:“英语的根基宽广而低下,靠近土壤。英语里交织着普通人民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需求与满足。”正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创造了语言,创造了成千上万条充满诗意的习语。这些习语都是他们总结了生产中的经验、生活中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抒发了他们的感情,受到周围人的认可,经过千锤百炼,成了运用广泛、家喻户晓的定型习语。
  
  三、影响学生对英语习语翻译的因素
  
  1.文化意识的缺乏
  由于英语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英语习语时,对文化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忽略了对跨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首先,学生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的定位有所偏颇。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一些等级考试从而可以拿到一些必要的证书。其中最主要的考试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高呼素质教育口号的同时,很多高校仍然把四级证书跟学生的学位证书联系在一起,要想获得学位证书必须通过四级考试。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只是一味注重考试和证书。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他们的英语学习就被限制在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和完成练习,以及课外做些四、六级的模拟试卷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他们很少阅读课外的英语杂志报刊或小读物,很少有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注意到在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不知道只有学好一门语言中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从而才能正确流畅地使用它。

  其次,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意识,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胡文仲老师曾说过,对外国文化的直接接触是培养对其敏感度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实际上很少有教师在课上非常注重文化意识的灌输。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本身不重视文化意识,而是课程设置和安排的主要引导有偏差,致使教师不得不偏重一些基本语言点和技能的培训。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中只有仅有的一部分人真正接触过外国文化,其他一部分教师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一定到位,再加上四、六级的指挥棒,教师们更是多多少少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我们目前的教学目标来讲不是那么重要。种种因素都导致了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意识。
  2.语言水平的限制
  要想译好习语,跨文化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一定的语言水平也非常必要。对语言的掌握既包括外语又包括母语。我们能否学好一门外语,能否运用得当自如就是一个直接的反映。而影响习语翻译的语言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对含有文化外延的词汇的正确掌握。如果学生对于习语中的一些关键词不理解,那更谈不上能翻译出这个习语了。学生对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积累不够,主要还是受四、六级考试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下,很多学生通常只带着一本四、六级词汇书死啃硬背,甚至忽视老师的课堂教学。四、六级词汇往往是正式的词汇,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涉猎的词汇领域。习语相对是非正式的语言并且多用于口语,在正常的课堂和课本中我们只能发现仅有的一些。鉴于英语习语的日益重要性,如果学生对其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当然,母语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翻译好习语,除了拥有好的外语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母语水平,否则,即使学生心中有了正确的理解,也还是无法用正确到位的中文表达出来。
  3.本身对翻译的不重视
  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学生偏重于对语言使用技能的培养。同时,对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还不能平衡重视。在几年的英语学习中,学生自己认为听和说总是薄弱的环节,而随着新四、六级考试中听力比重的增加,学生在思想上更侧重于听力的训练,虽然他们并没有付出一定的实际行动。这更加剧了他们对翻译的不重视。因此,这种不重视无疑也是影响其对习语的翻译能力的一个因素。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习语的翻译能力
  
  由于英语习语正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所以提高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能力是完全有必要的。而要想改进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于学生总是忽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对这一点的认识,学生只会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语言技能的提高。而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也是学习其相关的文化,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文化去学习语言才能最终达到自如地用这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其次,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最明显的载体,也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的直接工具。除了一小部分的核心词汇,各种语言中很多的词汇和短语都负载着特殊的文化信息。如果学生只是了解英语词汇的基本涵义而忽略其文化外延,他们就不会对其文化有一定的敏感度,对于富含文化寓意的习语也不会有很好的理解。再次,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是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好方法。每一个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成长,且其言行举止受着该文化的影响。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文化,那么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必然会遇到困难。如果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那么对于对方的一些文化现象则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更好、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必须进行文化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文化差异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能更好地掌握西方文化。最后,我们还可以在课内外采取以下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1)作一些有关文化差异的讲座。比如说,“You are a lucky dog.”是一个典型的英语习语。我们可以就英语中的“dog”和汉语中的“狗”的不同的文化涵义作一个讲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差异。2)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使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3)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活动。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发现他们使用英语表达方面的弱点,同时也能提高他们获得目的语文化的能力和技巧。4)阅读原版著作和报刊。很多的原版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对于促进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很有帮助。而报刊是能直接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的工具,因为它能给学生提供目前的外国文化一个突出的印象。5)观看碟片。碟片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信息载体,因而它是很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观看碟片,学生能更生动地体会到不同文化中的真实世界,对于语言和文化就更能掌握好。6)网络。计算机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通过电脑网络我们也可以获得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7)鼓励学生与外教进行直接交流。英语是外教的母语,通过与外教的直接交流,学生也会学到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习语翻译能力,除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一些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语言水平包括外语和母语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四、六级考试,更应重视英语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要更好地掌握英语习语,要积累文化词。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母语修养。要做好翻译,两种语言的能力缺一不可。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翻译这项技能的态度,要给予其一个平衡的地位。我们在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的时候,不管是听、说、读、写,事实上都离不开一个翻译的过程。只有在心中对所涉及的外语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就是翻译,我们才能作出反应。另外,要提高学生的习语翻译能力,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重要的翻译方法。在习语翻译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套用法、注释法,还有直译异译综合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方法,对于正确翻译习语必然会有所帮助。
  总之,习语作为英语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正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翻译习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相对较难一些。为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将来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一定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习语翻译能力。因为他们将走向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代表我们最新生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语习语概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
  [2]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