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声乐表演中情感的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 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观点,并描述了音乐是怎样以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出衷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就有前人对音乐中情感的重要性提出了肯定,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分析和研究。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就是说,感情是打动人心的基础。没有感情的演唱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若歌者在演唱中纯粹是发声技巧的展示,所注重的都是声音的位置和气息的控制,那么即使唱出了十分漂亮的高音,也只能说他的演唱是机械的,没有色彩的,甚至是失败的。因为观众完全不能感受歌曲中所要传达的意境,歌者不仅没有将作者创作的目的传达给观众,更没有让观众为之感动。每首作品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基调,演唱的过程就是抒发情感的过程,歌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声音把情感传达,让观众感动,从而引起共鸣,这也正是声乐演唱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一、情感表达的要素
  
  1.真情实感是基础
  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天音论坛”全国声乐学术研讨会上说:“歌唱审美的标准应该是以真为先,这里的真指真情,真美,真心。”演唱的过程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听觉上的,更是审美上的。任何演唱都是不需要装腔作势的,只有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声音表现出来,才会使观众既有听觉上的享受,又有美的感觉。
  2.想象力
  想象力的来源是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歌者善于感受生活,发现生活,多注意观察周围人或物的变化,记住那些动人心弦,真情流露的感人场面。因为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靠自己亲身体验的,所以情感的培养和调动就必须借助想象力的作用,情感体会得越深刻,在演唱时表现得也会越完美。
  3.艺术修养
  情感培养中艺术的修养尤为重要。歌者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和了解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这也有助于在演唱中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例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可是再多的困难都不能停止他对生活的信心,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至今,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罗曼・罗兰说:“贝多芬是热爱生活的,坎坷的生活经历为他带来了相当深厚的艺术修为。”
  4.心理因素
  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的能力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关系到人的实践。一些初学声乐的人,在台下演唱时表现得十分理想,表情和动作都很自然,可一到台上就完全找不到台下的感觉,紧张得无法自控,这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怯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还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歌唱的欲望。
  
  二、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
  
  1.作者及作品简介
  《我亲爱的爸爸》是意大利作家普契尼的歌剧《詹尼・斯基奇》中的一首著名的女高音咏叹调。剧情取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地狱篇》中的一个故事。
  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代表作有《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朵》等。普契尼的女高音咏叹调篇幅较短,难度适中,旋律细腻悠长,婉转动人,不仅深受西方人的喜欢,也备受东方人的青睐。
  此咏叹调主要讲述的是家境贫寒的斯基奇之女劳累塔与富有的死者布奥索的侄儿相爱,却遭到其家人反对,这首咏叹调是劳累塔向父亲诉说自己对心爱的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和痛苦的心情。
  2.曲式结构
  这是一首典型的再现两段体。调性为鲜明明亮的降A大调,6/8拍是十分平稳,速度稍快的复拍子。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速度不宜太快,应该根据内心情绪的变化来决定演唱中的速度。
  该乐曲由两个乐段组成。A乐段实质上是由同头变尾的两个单乐段合成。B乐段则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与A乐段形成对比。首先是引子部分,也就是乐曲的前奏,由4小节形成,旋律较平稳,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了全曲的速度和情绪,也为演唱者提供了演唱前情绪准备的参考,为演唱作了铺垫。其次,A乐段是由4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每个乐句又由4个小节构成,第一个乐句(前4小节)为乐曲的主题,节奏型基本相同,旋律较平稳,前2小节是动机部分,揭示了全曲的基本节奏型和音乐形象,在第3小节时有一个八度的跳进,意在强调情绪的变化。b乐句是主题的自由延伸,旋律线和主题基本相似,最后结束在V级上。第二个单乐段由2个乐句组成,前4小节都是主题的完全重复,后一乐句则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旋律起伏稍大,再渐渐平稳,最后回归到I级,这二者之间形成了平行重复的关系。不同的是终止时产生了对应:上段落在属七和弦的半终止开放;下段落在主和弦完全终止收拢,这也正是复乐段典型的结构特征。B乐段则由2个乐句构成,该乐段典型的特征就是,后句变化重复了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前4小节称为中句,是乐曲的变化部分,也是高潮部分,旋律起伏大,期间接连四度的跳进,是感情的升华部分,带给观众的感觉像平静的海面突然波涛汹涌,让人的心也随之此起彼伏。到第4小节时逐渐平息。后6小节是全曲的再现句,前2小节反复了前奏的2小节,让演唱者恢复激动的情绪,也让观众随音乐而平静,后2小节并没有结束全曲,此时又出现了一个八度跳进,而这个时候的用意应该是乞求的用意,要求演唱者用适当的音量来表达女主人翁最后的请求,停在了V级上,并没有结束的意思。作曲家加入了2小节进行扩充,用下行3度的走向回归到了I级,结束了全曲。作曲家没有十分华丽的词藻却平淡中不失光彩,十分简短朴实的语言构思充分表现出了人物的感情心理。
  3.演唱情绪
  整首咏叹调短小精致,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平稳,6/8拍是十分平稳,速度稍快的复拍子。整首作品都不需要用十分严谨的节奏来演唱,应该根据情感的变化来决定演唱的需要。前奏的2小节也正是为演唱提示了基本速度和情绪,歌者必须让自己在前奏中进入状态,随着音乐把剧中人物的情绪调动起来,在演唱第一句“O mio babbino care”(啊我亲爱的爸爸),速度稍慢,以轻柔的声音带出人物的心理情感,第2句中第一个“bello”是一个八度的跳进,可以适当地将节奏拉长,把情绪自然地推入第一个高点,到第3,4句时“Vo andare in Porta Rossa.A comperar l anello!”(我愿到罗萨门去,买一对结婚戒指!)从歌词的意思可以发现,劳累塔在演唱这句时应该是充满幸福和憧憬的,所以演唱时应该把其内心的激动与幸福感表现出来,在速度上应该放慢,同样是十分轻柔的语气来表达出女主人翁美好的心愿。“Si,si ci voglio andare,e se l amassi indarno”(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你不再答应。)“amassi”又是一个八度的跳进,这是情绪的第二个高点,也充分体现出了劳累塔对爱情的决心,在后一句上可以加强语气的坚定性,从声音的力度方面来表现女主人翁此时的心情。“andrei sui Ponte Vecchio,ma per buttaarmi in Arno!”(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河水里。)甚至用死的决心来表示她对爱情的决心,对恋人的忠贞,以及对父亲的诚恳请求,演唱时语气应该是坚定的,由强渐弱,所体现的人物内心是痛苦却又无奈的。随后感情立即推向高潮,“MI struggo e mi tormento!O Dio,vorrei morir!”(我多痛苦,我多悲伤,啊!天哪!宁愿死去!)这也是感情最为激烈的地方,演唱时应该注重情绪的表达,而并非声音的表现,用急进的速度和渐强的力度来体现情感的变化之大,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伤,除了可以在速度和力度上作处理变化外,角色内心的强烈感情也可以十分自然地通过表情和肢体来体现,在后一句中的“Dio”时演唱应该由强渐弱,这是十分重要的情感表现,一发声时就应该用重音来体现这个字眼,后面再回到无奈的“vorrei morir!”最后的两句“Babbo pieta,pieta!Babbo pieta,pieta!”也正是劳累塔在悲伤过后对父亲最后的乞求,在前一句中的后一个“pieta”时是歌曲的最后一个高点,也是情感的升华,演唱时音量不用太大,只要声音的位置到位,情感的表现到位,那么即便是轻微的声音也会达到动情的效果,最后一句情绪才慢慢收回,结束时做到“声断情未断”,这样才会给观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动,就算演唱停止了也依然会在剧中流连。
  国外艺术歌曲的表演中,情感的表现占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普契尼的咏叹调中,他采用的是通过旋律的细腻悠长婉转动人来刻画人物内心。因此演唱该作品不需要过大的音量,应控制好声音的强弱;它不是尖锐的,令人亢奋的;它所表达的只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恳求;因此可以是轻柔的,甚至可以带点撒娇的。可想而知,即便到歌曲高潮时,也不是要用最大的音量来表达情绪的起伏,“情”能自然地推动演唱所需的音量,这就是情感表现中很显然的体现。国外歌剧不同于中国的艺术歌曲,强调一字一句都必须唱得很清楚,在国外的歌剧中,最主要的是声音的圆润,情绪的到位,有时候其中的吐字会因为情绪的需要只稍带一下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刻意去一字一句地发音反而会让观众失去了美的感觉,就像听背书一样索然无味,连贯舒畅的演唱才是最好的表现。目前在我们中国虽然也演唱了很多的外国歌剧,可在东方人的心里依然很难接受西方的歌剧,认为外国的歌剧被中国人唱,总是味道不对,反之也一样,其中原因也是因为很少有歌者能准确地把握好外国歌剧的味道和内涵,把剧中角色了解得十分透彻,因此演唱外国歌剧时总是感觉不对味,其实国外的歌剧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只要把握好歌曲的思想和角色内心情感,相信不论是什么演唱,都会唱出自己的味道,让观众也能很自然地接受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