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课堂的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爱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材料和化合物、新的化学反应等等可说是日新月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圆满完成化学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化学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面旗帜,能高擎这面旗帜的才是创新型人才,那么创新型人才由何而来呢?当然靠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否则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具备创新意识,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挖掘其潜能,激励他们立志投身科学创新的欲望与勇气。虽然现在高呼素质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我们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是一张存放文件的电脑磁盘,把课堂当作是学生拷贝“文件”的地方,谁的拷贝技术高,谁就能考出好成绩,谁就是“好学生”。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局限于对直接知识的掌握而忽视间接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据预测,今后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占学生所需知识的十分之一。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确立了化学学科的中心地位,化学教师必须善于在教学中把化学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具有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信息,以适应时代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进入了崭新的世纪,同时也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纯粹的课本知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陈旧的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创新,拓宽知识面,增加现代知识,对旧有知识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扩展,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如何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呢?
  1.应注重“三段式教学”。就是:追溯知识的来源(从哪里来),探讨知识的形成(原理),揭示知识的应用与发展(到哪里去)。
  比如,在讲燃烧的知识时,我适当补充了我们常用的火柴的发展史以及许多新颖的火柴,如音乐火柴、香味火柴、永远烧不尽的火柴等,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司空见惯的小物品竟然有这么多的趣味故事,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们展开遐想,能不能创造出更加神奇的火柴呢?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2.应注重知识联系实际。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已经逐步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综合化。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化学教师应着重考虑的课题。联系实际是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而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越来越与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没有教育的相应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生产。
  
  三、创新课堂演示实验
  
  首先,对演示实验,除了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外,还应对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进行不断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在按照教材进行演示实验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同时补充了试验:用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由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现象有趣而且明显。演示结束后,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试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学生既能理解,又能牢记。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适当增加家庭趣味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引入家庭小实验会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其中许多家庭小实验可在课堂中演示,让学生感到化学实验并不神秘,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作为我们实验的仪器。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解酸与金属反应时,我补充了在真银首饰和仿银首饰上分别滴加酸,从而区别真银与假银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而且为学到了一种生活中的技能而感到兴奋,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学好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教师在课堂演示后,可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己动手来做试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疏导和讲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己动
  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很多途径,这里我就个人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望旺盛的时期。教师应注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
  2.要打破课堂沉闷,营造宽松气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3.运用现代科技,创新课堂教学。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过去的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想象,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而且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能有效地减轻讲授的难度,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化学原理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总之,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教师,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育出创新型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来研究教学方法,敢于冲破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束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标新立异,开拓新境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圆满地完成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