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玉华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将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教育界及全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理念。本文就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新 能力
  
  在我国美术教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培养创新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并不突出,甚至背道而驰,将美术教育变成了纯技术性的教育,缺乏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标准,同时也对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上显得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如何发掘创造潜能,体现创新
  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先明确创新教育的内涵。
  
  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创造教育的理论和研究范畴,以“创新”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这其中美术的创新教育涉及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发挥学习者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美术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理念到方法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制定,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育大大提高了创造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以满足社会及个人与日俱增的创新需要。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等的创新的素质教育,其教育价值也就越高,其社会意义也就越显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2.美术教学过程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2.1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一刀切”。
  (2)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要看到这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美术教育,也是创新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2.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1)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
  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2.3以新的评价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总之,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