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国赠地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结构是功能的载体,功能的最优化实现依赖于结构的完善。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改革调整内部结构,更好地发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文章通过对美国赠地学院出现的背景和社会需要等方面的分析,力图从中得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赠地学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亓丽媛(1986-),女,山东莱芜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涛(1986-),男,山东泰安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2-0001-02
  
  科技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知识就是力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观念。当今世界各国在国力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其发展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做出切合我国实际和新时代背景的改革规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美国赠地学院的出现,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为此,本文力图通过对赠地学院的相关分析,寻求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益的经验。
  一、美国赠地学院的相关分析
  1.时代背景
  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美国赠地学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用主义哲学观逐步成型,其目的在于为人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强调理论研究和知识探索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现实生活的需要。此外,科学教育思潮也对美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自然与事物的过程中得出有关科学结论。
  2.赠地学院的产生
  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1862年林肯担任总统时,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便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三万英亩,可用其收入作为开办工、农学院的基金。①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1890年又颁布第二次《赠地法案》,继续向各州赠地学院提供资助,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这些学院后来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它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很快培养出大批人才,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这时建立起的理工科高校。此法案公布前,美国州立大学不多,法案公布后,州立大学迅速增加,对美国工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美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有了重要的转变,原有的比较单一的教育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赠地学院的出现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力支持,一大批高等院校的出现满足了美国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出现的赠地学院,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切合当时社会经济最需要的农业和工艺机械方面,丰富并完善了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为美国工农经济的发展注入恰当而及时的生机活力和有力支持。
  在赠地学院出现之前,美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是私立院校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比较单一,这种状况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林肯批准了赠地法案,规定了国家资助的高等职业院校,在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高等教育的先河。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当时美国的教育是人民自己的事情,宪法中甚至没有什么国家对教育义务的相关规定,教育的领导权是分散的地方分权制。这不利于国家指导高等教育职能的发挥。赠地法案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大批公立高等院校的出现,政府通过指导高等教育,使之向着更符合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
  1.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变得迫切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了,对自身发展的需要迫切起来。
  2.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虽已进入大众化水平,但科技发展水平仍较低
  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而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按照马丁・特罗教授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分类的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8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比上年增加42所,成人高等学校减少了16所。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②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我国。而其实我国的出口创汇科技含量比较有限,主要是简单的工业加工品,如衣服、皮鞋、玩具等等。就长远来说是没有真正的竞争力的。
  3.伴随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编写者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本科就业率为40%,高职就业率33%,这明显偏低的就业率统计之中,职业的选择与自身条件是否契合也令人疑虑。在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出于各方面压力,很多毕业生都是有岗就上,或是竞相报考公务员。
  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当初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前,曾经委托专门机构进行论证,可惜的是,论证结果尚未出来,高校扩招的政策已先出台了)与其内部结构的调整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也越来越不合拍,郎咸平在数年前提到,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经济结构产业链的问题,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在做低端市场,使用的也只是廉价劳动力。几年前提出村官政策,目前又让大学生参军入伍,可以说,在没有新创出岗位之前,其他都是缓兵之计,大学生参军等于把以前农民参军的一个路子给取代。③以上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职能的逐渐混乱。
  系统论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以结构调整为骨架,积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力的增强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
  三、由美国增地学院引发的深层次思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学术型大学与非学术型高等院校并存、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并存、“巨型大学”与“微型学院”并存和跨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④“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型、能级、形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了”,“希望由一大批无差别的高等学校来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那是极不现实的”。⑤
  1.大学服务职能的发挥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由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没有到位,仍然沿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管理高等院校,使用单一的以学术性和投入水平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评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特别是办学资源配置规则及其导向是“钦定身份”、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致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之间职能不清,分工混乱,相互串岗,盲目攀比,追求办“大而全、高而尖”,拼规模、争升格,纷纷提出了大同小异的发展目标,使我国高等学校本来已经存在的“千校一面”、特色不强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更加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⑥
  定位就是要搞清楚自身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每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相对优势的学科,也有相对弱势的学科,优势学科会产生更多的优质资源,应该代表该高等院校发展的方向。当今高校一窝蜂地搞综合化,忙升格,是不科学也不可取的。
  2.分类和定位紧密联系,对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
  目前国内有关高等学校的分类法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提出的最为典型。他在相继发表的一些论文里,提出了按学科比例和科研规模两部分组成的新的大学分类法及其标准。在该分类中,大学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型。每个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⑦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科学的分类标准,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准确地定位自己,找准更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方向,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3.注重高等院校类型内部的分层
  一切具有目标和方向的个体和组织,都有向更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向努力的倾向,身处更高的层次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更多的利益,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高等院校热衷于“升格”,提升办学能级的层次,却没有搞好定位,导致了追求升格的过程中目标和过程的混乱与错位。在对高等院校进行类和型的定位划分之后,应该注意引导各类各型高校进行发展目标的调整,根据自身实际类型和能级水平重新确立目标,比如师范类院校就不要把目标定位为建设成“国际一流大学”,那注定会导致自身优势学科建设能力的减弱,盲目地向综合型高能级发展,结果就是自身优势被打散,综合没办好,优势和特色却失去了,可以定位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评估和衡量一所高校的时候,也要注意确立一个恰当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进行高校类型内部标准的确立,让同类型高校进行比较和竞争,在竞争中成长,各类型高校根据办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在本类型中争取出类拔萃,在培养出具有专业品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同时,产出高质量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4.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情况,契合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首先要对全国各行各业与高校学科领域的对应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清楚社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兴的部门、高校内部学科的设置哪些已经过时而不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需要具有哪些新的素质,等等。
  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高校要注意适应社会生产的要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通过人才的培养,引领和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今天中国的经济,不再是封闭的一国经济,而是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全球化精英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出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创新意识、把握全局的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从全球化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仅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以至被全球化潜移默化地变成一个缺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加工厂。
  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一国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每个国家至少都有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汉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美国的国际一流大学更是群星璀璨,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大学500强前10名有9所大学是美国的。美国高校的研究能力是很强大的,每年更新创造出大量的高新科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可见,高校服务国家的职能,就在于培养最顶尖的科研人才,研发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提高国家在高科技方面的竞争力。我国必须致力于创办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通过高新科技与先进理论的产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注释:
  ①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3.
  ②2009教育事业“大盘点”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N].光明日报,2010-08-04.
  ③1999年第一次扩招至今的中国大学主旋律[EB/OL].半月谈网综合,
  2010-05-21.
  ④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9.
  ⑤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83.
  ⑥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3-14.
  ⑦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3.
  [2]2009教育事业“大盘点”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N].光明日报,2010-08-04.
  [3]1999年第一次扩招至今的中国大学主旋律[EB/OL].半月谈网综合.2010-05-21.
  [4]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9.
  [5]胡建华,陈列,周川,等.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83.
  [6]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7]樊彩萍.赠地学院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8]郭锋.论赠地学院发展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9]李帆,赵香华.美国赠地学院的创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1997,(4).
  (责任编辑:刘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4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