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就是多”的空间观的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创造者密斯・凡・德・罗在现代主义者中最为激进,虽不像柯布西埃那样多产,却更具革命性。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工业设计教育重要的奠基人所主张的是形式简单、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化的设计风格。
  阿道夫・卢斯在他的“装饰与罪恶”一书中大声疾呼结束装饰;柯布西耶定义建筑是“饶有趣味地利用光照组合空间”。在他的建筑五原则里,他主要强调了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而表现出它们自己的本来面貌。不过他对装饰元素也作了一些让步,比如“遮挡措施”,只是它有明确的功能借口。
  而“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创造者密斯・凡・德・罗在现代主义者的同事们中最为激进,虽不像柯布西耶那样多产,却更具革命性。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工业设计教育重要的奠基人所主张的是形式简单、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化的设计风格。密斯擅用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几乎在其绝大部分作品中,二者都是最显眼的."少就是多"。这种设计精神主要源自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但从防止对任何空间进行重复解释或产生误解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少就是任何多余的东西都不要。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让你觉得空洞无物,根本就没有设计。以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大师们以此为设计理念,主张现代设计方式并不是仅仅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以解决问题、满足大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为准则。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民主思想,目的则是创造廉价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
  他们认为设计(建筑)以功能的本质实现自身的价值,不需要别的装饰和其他的美学上的附加因素。这些现代主义大师们以此为设计理念,实现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种简洁、明快而精确的艺术风格,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艺术风格便是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德简约主义。
  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我们可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和生活中看到这种现象。2006年新科世界足球先生卡纳瓦罗,作为现代足球的防守大师,他说防守最高的艺术就是简洁。场上的动作和处理球都要简洁。服饰搭配上要简约,要符合“三色原则”,即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超过三种颜色,如果很不幸你身上的衣服有七八种颜色的话,那么即使你全身都是些世界名牌,也不会给你的形象提供丝毫帮助。反而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以至于忘记了欣赏你本就十分英俊的脸庞。
  大多数人欢乐时光,一定是无忧无虑单纯的童年。因为单纯、因为童真、因为没有社会关系的复杂、压力和是是非非,所以很快乐。所以简单的也是快乐的。做任何事情力图要做得简约,就好比文学家要写好的作品,只有做到惜字如金,以最少的文字描写出最生动的画面,才不会让读者有厌倦和拖沓冗长乏味之感。主持人则只有以最精炼的话语表达最完整的意思,他说的话才不会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而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让管理架构变得简洁、这样才不会信息失真和失去对各个部门的监督、了解和控制。
  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最漂亮的东西一定是最简约的东西。生活有时由于人为原因而变得很复杂,会有很多难度,所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当然简单并不代表可以轻视他,也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就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位大人物即使签名也是那样地认真,以小见大,可以想见,他办其他事情也会一样细致认真而周到。因而也成就了他今天的身份和地位。
  化繁为简是一门艺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不难,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却不是那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找到关键所在,是所有事情得以顺利完成的核心。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想的问题是:如何把事情化繁为简?然而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消沉期,社会的艺术表达通常会用相反的方式隐藏起来,屈服于进行装饰的诱惑代替了创造。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拿密斯来说,他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在1929年世界博览会巴塞罗那的德国馆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已经影响这个世界七十年了。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张一帝(1988-),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95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