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为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相互的关系,从而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建议,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随机对7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上表现出差异性,并且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大学生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通过纸质问卷的方法,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发放问卷732份,回收有效问卷660份(90.2%)。其中男生218人(33.0%),女生442人(67.0%);城市“生源地”学生451人(68.3%),农村“生源地”学生209人(31.7%);文科学生535人(81.1%),理科学生125人(18.9%);双亲家庭学生为614人(93.0%),单亲家庭学生为46人(7%);独生子女为522人(79.1%),非独生子女为138人(20.9%)。
  (二)研究工具
  研究的自变量是“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因变量是“社交焦虑”。每个变量都有对应的量表进行测量。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一共有10个条目,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该量表主要包括:主观支持(3条)、客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根据肖水源的报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各条目一致性系数在0.89和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使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
  2.人际信任量表。由Rempel和Holmes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一共有25个项目,用于测量个体对他人的行为、承诺和陈述的可靠性估计,采用五分对称评定分法,1为“完全同意”,5为“完全不同意”。得分越高者,其人际信任程度越高。本研究中使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3。
  3.社交焦虑量表。 由 Leary 于 1983 年编制,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 IAS 由 15 个项目组成,采用 5 级评分法,1 为“与我一点儿也不符合”,5为“与我极其符合”。分数越高者,其社交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32。
  (三)数据处理
  数据回收后采用 SPSS 21. 0进行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交焦虑的t检验
  社交焦虑在“性别”“学科”“生源地”“家庭情况”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t=11.117,p<.000),且男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45.43±7.86)要高于女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38.31±7.66)。文科学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40.41±8.49)要明显低于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47.14±9.16),且符合统计学意义(t=-3.878,p<.000)。从农村生源地来的学生的社交焦虑的平均分(41.72±5.85)要高于城市学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40.17±9.34),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t=-2.206,p<.028)。双亲家庭的学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40.86±8.70)要高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的社交焦虑平均分(38.21±6.19),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t=2.232,p<.026)。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分数(42.01±6.50)要高于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分数(440.31±8.83),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t=-2.114,p<.035)。见表1。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感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且社会支持评定的3个因子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交焦虑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越低的学生其社交焦虑越严重,而人际信任感高的学生其社交焦虑越低。见表2。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人际信任感和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预测作用,解释变量为86.5%,说明回归关系可以解释社交焦虑86.5%的变异。在方差分析结果中F值为369.519,P值小于0.05,所以该模型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见表3。
  四、讨论
  (一)大学生社交焦虑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在“性别”“学科”“生源地”“家庭情况”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得出社交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的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但是在男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女生的结果是一致的。威廉斯(Williams)和贝斯特(Best)在1982年的调查中发现,世界各国对女性的看法都认为她们依赖性强、易激动、懦弱,从而产生偏见而引起其焦虑心理及自卑心理的产生。而现在社会里女权的独立和观念的解放,女性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特别是在社交方面。
  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问题上,研究显示是存在显著的社交焦虑差异的,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是不一致的,但是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程度较独生子女高是一致的。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较高于文科学生,这与胡秦的研究结果一致。文科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擅长于人际沟通,而理科的学生,因为平常的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进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生源地方面,农村来的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市里的学生,原因可能是城市里的学生从小接触的环境和事物比农村来的学生要多,参加的活动和接触的人要丰富于农村的学生,而农村的学生因为条件的限制,不太善于交际。双亲家庭的学生社交焦虑要高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原因可能是双亲家庭的学生面临的更多的父母的严加管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同伴沟通交流,而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早的进入社会,在人际沟通方面有更多的经验,故而社交焦虑低于双亲家庭的学生。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人际信任感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胡秦和鲍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人际信任是影响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对待他人的人际信任感越高者,其社交焦虑越低;对待他人的人际信任感越低者,其社交焦虑越高。也就是说,个体存在敏感性的猜疑、对待他人不信任的时候,其内心的焦虑会具体的表现在社交行为上,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产生不利于个体的行为影响。研究表明,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个体缓解不良的压力,包括社交焦虑等。所以,营造良好的人际信任环境,可以改善个体在遇到困惑时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加强对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尝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主动帮助他人,在互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防范社交焦虑。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这与陈熙维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在这里都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现在大学生正处在和社会接轨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面临着学业、工作、感情和人际交往的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从他人处得到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越多,对于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作用越明显。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本身而言,内在心理素质和防御机制的完善,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大学生除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外,对于两个维度利用方式的结合也能够预测社交焦虑,在面临社交问题时,要有效结合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社交焦虑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保持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男性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女性大学生;城市生源地的学生社交焦虑高于农村生源地的学生;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文科学生;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程度较独生子女高;双亲家庭的学生社交焦虑要高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感和社会支持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负预测作用。所以,社交焦虑会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因此,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社交焦虑问题,对男生、理科生、城市生源地、双亲家庭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67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