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培养优化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高速发展,原来的农业反哺工业开始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农业是我国建设的根本和基础,需要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大力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对我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C96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14
  农业教育真正成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使生命科学进入了微观领域,对农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农业教育跨进了现代阶段。农业教育规模逐渐庞大,农业技术人才则主要是从各级农业学校培养教育出来。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发展。中国解放后农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有高等农林院校101所、中等农业学校517所,农业中学4073所,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了一支宏大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1 现代农业高技术人才的素质体现
  现代农业高技术人才的个体特点与素质主要表现在学、才、识、德、体五个方面。
  1.1 学
  学,指学问,是指农业技术人才大脑记忆区有较大的信息库存量,他们既具备关于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知识,如遗传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农业机械、土壤学、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和农村社会学等,又具备农业某一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如种植业领域中的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管理植物保护、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知识,果树领域中的果树栽培,果树育种、果品贮藏与加工等方面知识[1];同时,还具有关于宏观农业的知识,如农业经济、区划和政策等。学问的深度与广度是直接制约农业劳动者能否成为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因素。
  1.2 才
  才,指才能。农业技术人才的才能主要是指他们把所掌握的农业知识具体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技术推广能力及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的农业教育能力等,在这些众多的能力因素中,对农业技术与生产有重要影响,在农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中最普遍存在的是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
  1.3 识
  识,指见识,即农业技术人才善于把握时代的动向,驾驭各种环境,了解宏观农业技术及某一领域的农业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律,把握农业技术领域中那些具有关键意义的技术,以及与技术相关的课题,对农业技术有较高的审查力、鉴赏力和辨别力[2]。对于从事不同工作的农业技术人才,“识”的表现有所不同,对于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人才,识主要表现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发现新技术或新课题,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使有意义的课题和新技术得以开发和研究。
  1.4 德
  德,指修养道德,包括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和个人心理品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农业技术人才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祖国,有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事业心。此外,由于农业技术的特点要求农业技术人员除人具有忠于职守,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大公无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之外,还要有吃苦耐劳,深入农业生产实践,树立“献身农业,服务人民”的思想。
  1.5 体
  体,指体质,是指农业技术人才的身体健康情况。对于农业技术人才来说体质显得很重要。农业生产具有艰苦性、普遍分散性、长周期和自然性等特点,相应要求从事农业技术活动的人才在长周期的活动和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
  2 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有三条途径:正规教育、成人教学、自学成才。此外,还有农业科研机构。
  2.1 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它包括高等农林院校和中等农林学校教育。据统计2013-2014年,全国高等农林学校毕业生数达396万人,中等农林学校毕业生数达782万人,农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这100多万人是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2.2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又称继续教育,是指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及培训班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产生,新领域迅速开拓,成人教育正是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之外,对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成人教育可以为农业技术人才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提供条件,有力地克服了知识老化现象[3]。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迅速,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14“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青年有8 400万人次经过实用技术培训,2015年全国有4 000万农村青年接受了培训,培训面占农村青年的20%。
  2.3 自学成才
  自学成才也是农业技术人才成长的途径之一。这些农业技术人才一般生活在农村基层和农业科技第一线,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不断观察,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终于从农民中脱颖而出。这部分农业技术人才的特点是,成才道路艰难曲折,付出的代价大,和农村的农民容易结成一体,关系融洽,熟悉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4]。
  2.4 建立农业科研机构
  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培养农村技术人才,是做好农村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要建立和健全各级农业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服务组织。逐步合理调整农业科研机构的方向、任务和布局,发展县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中心,加强农业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工作。当前,农业科技开发机构的任务应着重发展适用于我国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业机具和新材料,促进多种经营各部门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和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3.1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及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都在不断发展壮大,总人才量在不断增加,整体职业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相比其他行业来说人才量还是偏低。到2015年12月,农业技能人才在我国的总数量约为640万,参加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且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能人才总量约为237万人[5]。我国农业技能人才队伍中大约有29.3%的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农户中持有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为7.5‰,农村劳动力中农民持有资格证书的人才所占比例为3.9‰。
  3.2 农业高技能人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并采取各种培训措施对农民进行广泛培训,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以及高技能人才的总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计数据分析得知,截至2015年,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职业以及成人学校总数达到了16.44万所,接受到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共4249.31万人,这些农村劳动力参与了引导性培训、技能性培训以及转移后培训。所占比例分别为44.37%,36.82%和18.81%。
  3.3 农业高技能人才收入增加效果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这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外出务工的农民收入越来越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务工甚至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平均工资达到了1 596元,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达到了38.6%,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增长了20%。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技能水平对农民劳动收入有直接影响。相关调查表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能人才收入增加比较明显,从就业的稳定性角度以及报酬水平方面都表现比较明显,相比技能水平低并且学历低的农村劳动力,收入要高出40%。
  4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知识技能老化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达到了5.3亿,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有1.3亿有户籍常住人口外出务工,男性所占比例为64%,女性占36%,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为82.1%,从学历层次来看,初中文化及以上的所占比例为80.1%,离开本县的外出务工人员所占比例为80.8%。虽然如此,农业人力资本也并不占优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了非农生产领域,农村劳动者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结构性减少,农业高级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这与我国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宗旨。
  4.2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技能水平偏低
  近年来,随着国家多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能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农业技能人才总体素质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面对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农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及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农村技能人才中,初级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5.9%,中级所占比例其次,达到了32%,取得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最少,仅为12.1%。在上分析的农业技能人才中获取2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所占比例为23.47%。在持证人员中,从农业工作的农业系统职工所占比例为34.0%,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为18.1%。从性别角度来看,主要持证人员还是男性,并且年龄较低、学历较高的群体比重较高,但是整体素质还是有待提高。
  4.3 高素质复合型农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农业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出现转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同时,要求农业技能人才要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企业管理离不开农业高技能人才。因此,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生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农业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生产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能够正确理解有关农业政策法规。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农业技能人才主要有技术指导员、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质量检验员、饲养员、防疫人员、水产养殖人员、机械操作工、修理工和沼气生产工。但是所占比例都非常低,不能够满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4 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
  通过相关预测,农业生产领域在未来10 a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主要有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食品安全、公务服务等。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我国保障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425.3万人。以辽宁省为例,有关学者对辽宁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查,2015-2020年,辽宁省需要为农业发展输出农业技能人才24万,但是高校仅能够输出15.2万人,存在的差距达到了8.8万人。面对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农业高科技人才数量严重短缺。
  5 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5.1 完善农业高技能人才选拔、考评和激励机制
  建设一支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有利于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实现我国国情的转变。要想建设一支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人才培训方式,如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创新活动。对于在农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要采取竞赛的方式进行选拔,尤其是主义一些农业致富带头人,采取激励手段将他们纳入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开发范围。我国要从农业发展实际状况出发,要不断建立完善农业高级能人才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农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业绩,激励农业高技能人才熟练掌握超高技能突破农业生产工艺难题,对于一些技能超群的农业高技能人才要破格进行考评鉴定。   5.2 优化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投入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方面经费投资水平低下,但为了能够确保建设一支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进行多元投资,为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建设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不断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力度。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农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要积极为培训工作予以资金补充,充分调动农业高技能人才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能够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
  5.3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高技能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地域分布广、专业种类丰富、产业联系紧密以及技术过硬等。为了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农业高技能人才,需要在培养过程中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要探索多样化的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农业院校和农职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农业试点单位而言,要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并且立足于行业发展需要,采取新型的用人模式,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到试点单位进行实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试点单位要积极开展农业技能竞赛活动,测试学生的实践成果,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
  6 结语
  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很多,既可以通过教育途径,也可以通过后期培训的方式,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出来更多的农业高技能人才。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农业企业、教育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才能够为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新型农村建设,加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我国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阶段力度依然不够,需要在国家的重视下,通过长期努力,在不断提高农业技能人才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农业企业、高校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充分调动农业技能人才学习农业技能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出技术过硬、管理和组织能力较强,能够为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忠.农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9):4912-4913.
  [2]张爱邦.辽宁农业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培养路径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7-38.
  [3]张丽.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型农民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946-15949.
  [4]杨会来.“大工程观”理念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20):12625-12626,12628.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90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