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高效课堂上学生展示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展示环节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展示学生的表达效果将直接影响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以集合的包含关系中的一个问题(已知集合A=,集合B=,AB=A,则a的值是多少。)为例说明在这学期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课堂展示的效果和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与业内人士共勉。
  【关键词】 课堂;交流展示;原因;效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在课堂教学的最初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展示的积极性,我鼓励学生展示,而学生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了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有展示的意愿,我就会鼓励学生到讲台前展示,但展示的效果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展示意愿非常强烈,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积极展示的意愿不能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学生展示的结果对于其他学生的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并不大,课堂效率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站立姿势不合理。大部分展示的学生喜欢面向黑板向大家展示,边书写边解释,这样其他同学就无法及时看到他书写内容。2、声音不够洪亮。由于展示的学生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听到的意识,因此,在展示的过程中,依然按照平时的声音大小进行交流。3、思维紊乱、调理不清。例如,在进行集合的包含关系的知识交流时,展示的学生首先对集合B进行了分析,分析构成它的元素是什么,但是,他并没有说明参数a与元素x的关系就直接对另一个集合A进行分析,认识过程已经出现障碍,而且交流过程中对AB=A如何转化为BA也未能阐述清楚。
  为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认识到:其一,展示环节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在于解题思想方法方面,还在于学生的姿势和位置、声音的大小和停顿、思维的有序性等。其二,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水平,认知新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展示学案中的任何一道问题的。
  我的培训策略分为两大部分:共性问题培训和个性问题培训。
  1、共性问题培训:共性问题主要是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共性问题主要是交流的语言,站立的姿势,板书书写的位置,声音和绘图方面。这一部分的培训采取集体培训。对于这部分培训,我在课余时间,将所有乐于展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把他们召集到黑板前,我先以具体的一道问题为例,向他们说明如何与学生交流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而后让他们每个人向我和其他同学讲解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我和其他学生一起帮助展示同学改正站姿、书写高度、声音和语速的问题。
  对于站姿、板书书写、声音、语速和绘图的具体要求是:展示的学生在对问题的最初分析时应面向同学(而不是面向任课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题意,概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书写板书时,保持手的高度应高于头部或者与头部等高且在头部的右侧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路的讲解,此时,展示的学生就不得不背对同学展示,交流的声音就有可能减弱,其他学生就难以听清楚。因此,除了要求展示的同学提高声音以外,还需要注重停顿和反复,停顿和反复能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时间,提高交流效率。
  共性问题的培训,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课前和课中不断反复的提醒展示的学生。
  2、个性问题培训:个性问题培训主要是对个别学生的解题思维的条理不够清晰和语言表达不够简练准确而进行的培训,通过若干次的个性培训,使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提高课堂展示交流的效率。下面以学案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一题(若直线经过点A(a-2,-1)和点B(2a-3,1)且与经过点C(-2,1)斜率为-3的直线垂直,求实数a的值。)为例说明我的个性培训过程:
  第一步,让展示的学生总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提高展示学生对直线知识的认知水平。
  第二步,让展示的学生说明解决此问题的大体思路,实数a是如何求解的,直线间相互垂直的作用是什么,及时掌握该名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思路是否足够简练易懂。
  第三步,让展示的学生详细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的作用是:首先要注意解题的细节是否有问题,及时纠正。其次注重解题过程中的某一步的说明是否出现用数句语言解释的现象,如果有此现象,我就需帮助学生组织语言,达到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说明解题步骤的效果。
  第四步,对于第三步进行语言组合。我会和展示的学生一起重新组合语言,组合语言的准则是:1、确保展示的解题思想顺畅、正确;2、保障展示的语言简练,无杂糅现象;3、在展示过程中能够融入肢体语言,边用数学语言边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认识。
  第五步,让展示的同学向我重新讲述一遍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如果中间某一步出现思路不顺畅现象,我会向他详细说明这一步的原理,然后再让这个展示的学生重新详述一遍解题步骤,直到他的思路顺畅为止。
  下面我用一道关于直线的实际问题说明学生展示的过程:
  1、展示的学生在讲台上面向大家分析这道问题的题干信息,学生的表述如下:有一条直线经过点A、B,另外一条直线的斜率-3,且过点C,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a的值是多少。
  2、学生转身面向黑板绘制坐标系,用红色粉笔标出点A、B、C,然后用白色粉笔描绘出过点C且斜率是-3的直线,记这条直线为l1,在此之后会用黄色粉笔描绘出点过A、B的直线l2。
  3、展示的学生对大家说明坐标系中各个点和直线的含义,而后问大家:哪里有问题?学生回答:没有。
  4、学生(面向大家,用手指指着直线l1和直线l2)继续说明:直线l1和直线l2互相垂直,难么它们的斜率的乘积为-1,记直线l1的斜率为k1,大家想一想,怎样用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表示斜率呢?大家回答......,则k1=,直线l2的斜率为-3,则(-3)=-1,则a=。
  5、(展示的学生问大家)哪里有问题?其他同学提出质疑…….
  6、展示的学生走到黑板的边缘,面向大家,让大家看黑板的解题步骤,等待大家的进一步质疑。
  通过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解释说明解题思想和解题步骤,一般情况是有几个同学会对某一步提出质疑,而展示的同学给出解释说明,有些问题需要教师来解释。
  总之,数学教学交流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认识过程,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维护课堂氛围的过程。若想形成自由、开放、有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观察、学习、思考、实践相结合;通过反思与实践,促进自我成长,与学生同行,与学生共同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02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