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利用准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智慧,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适当的诱导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灵动状态,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达。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思考、表达、对比、练习、评价各种活动在老师的诱导和学生的实践中获得“通”和“得”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灵动性;语言;实践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全国各地的教学改革大致都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究其根本,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的效率。
  这场改革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老师与学生原来传统的师生关系;知识不再是教师以独白方式传递给学生静态的书本内容,而是动态、开放、生成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思维,互相冲击碰撞。这场改革更是要从实处让教师吃透本年段的教学目标,将学生需要锻炼的能力落实到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实践能力。
  一、导学是诱导学生思考的基础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而提问的精髓在于诱导学生的思维,提出能够让学生产生矛盾和悬疑的思考性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从而使课堂充满思维的冲击。因此,导学阶段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的兴奋点。
  1. 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置悬疑
  比如:《秋天的雨》一课,从“秋”的字形、字义入手。“为什么‘秋’字是由禾加火组合而成呢?”“为什么这个季节叫做‘秋季’呢?”“‘秋’字下面加一个心就是愁,但今天学的课文却一点愁的味道都没有?”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围绕“秋”字的内涵和情感色彩,制造了阅读冲击,让学生被深深地吸引。
  2. 从课文的文本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不寻常之处
  比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秋天的五彩缤纷,可作者不仅描写出秋天的景物色彩丰富,还花了大笔墨描写秋天的景物的特点,难道作者抓错了重点,该详细描写的为什么不详写呢?“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就结束,还要写它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制造悬念,可以让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为当堂练笔做辅助,并夯实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
  学贵在有疑,由疑而促思。选择既有价值的,又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维上的波澜,催化学生“说”的欲望,有话可说。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初步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着眼语言表达形式,激活口语表达
  仅是“从内容上寻求”语言文字,这不是完整的语文课;“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不断在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的效果。
  以《燕子专列》一课为例,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途经瑞士,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遇到了麻烦。于是,瑞士政府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救助燕子。抓住关键词“呼吁”进行设计,质疑:(1)假如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呼吁人们去救助燕子?(2)假如你是瑞士人民的一员,你听了广播的呼吁,你会怎样做?(3)瑞士政府为什么要呼吁人们行动起来?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表达燕子在瑞士境内遭遇的麻烦;积累四字词语,理解“呼吁”的涵义,用“呼吁”一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先由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在学生尝试后,遇到困难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学会用上文章中精炼的四字词语: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等,积累优美语言;接着再让学生想象当时燕子的危急情形,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补白,提高对口语表达的要求。假如你是一名播音员,在冰天雪地里,你要怎样呼吁才能让众多的观众行动起来?这样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让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煽动力,语言训练的梯度就较为突出。
  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情境引导等方式读懂词语的意思,脑海中的词语应该是形象的、鲜活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在学习的质疑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读懂词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的词语在学生脑海里当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
  三、对比探究指向写作感悟和实践
  将语言形式进行对比探究,引领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指向写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当堂的训练习得语言。尝试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难度较大,教学的切入点要找准,既要符合本年段的训练目的,又要有一定的取舍,选择的训练点不宜过大,而且要在练习之前要充分地观察、分析、对比探究,这样学生才明白怎样写才能表达得较好。
  《夸父追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抓住人物动作的感悟,展开想象可以设为本课的训练写点。在品读课文的语言时,首先出示课文中夸父追太阳的描写,点拨作者为了描写“追”这个场景所运用的写法。接着再出示另外一个作者的描写,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扩大学生对写法的理解。原来,写出人物的神奇,不但可以运用动词,让人物活起来,而且还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想象、心理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可以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感悟能力。围绕夸父追太阳的过程,展开想象,写一写夸父饥渴时的动作、心理变化等描写,尝试写出神话的神奇,发挥自己的想象,化积累语言为运用语言,那么这节课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89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