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墓中的科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的出版及有关电影的热映,掀起了大众对探索古墓的好奇,而电影里胡八一等角色使用的罗盘、洛阳铲和黑驴蹄子等工具也让人们大开眼界。不过,盗墓是违法的,它在给古墓带来严重损坏的同时也毁坏了大量珍贵的可供科考的古代文物。考古部门为了保护古墓的完整性,一般不主动挖掘,即使决定开启,也需要通过复杂而正规的考古手段,尽量保护文物不受损害。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探索古墓、保护历史文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墓穴定位难不倒
  古墓大多深埋于地底,想要测定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并不容易。遥感技术是考古工作人员对古墓无损探测的最佳方法。
  遥感技术是基于电磁波理论,通过航天飞机、卫星、地面运载等工具从不同的空间位置向地面发射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光谱),根据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光谱的原理,获取不同地质和地下结构信息的技术。考古学家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古墓的位置、分布、形状、深度等信息,并建立古墓和周边环境的三维模型,便于对古墓进行勘测。
  危险环境早知道
  小说里通常都有入墓穴“倒斗”的描述。其实那种探墓前点蜡烛的做法,也是一种指示墓地环境的方法。烛火需要氧气助燃,火灭则证明地下氧气含量不够。然而,这种手段并不能测定空气中是否存在其他有害气体。
  专业的考古人员是使用有害气体分析仪来探测空气质量的。这种精密仪器能够有效地探测地下存在的甲烷、一氧化碳、氯气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并分析各种气体的含量,这让考古人员对墓内的危险程度了如指掌。此外,在情况复杂的墓穴中,常设有歧路、迷宫和暗器等机关,为了避免贸然进入丢了性命,考古人员会使用小型机器人预先探路。比如较为出名的美国“金字塔漫游者”机器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就曾在2002年向全球观众直播其在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内探秘的过程。
  照明探路不可缺
  古墓墓穴大多处于地下,会存在缺少氧气或易燃气体浓度过高的情况。但考古中的照明系统需要照明时间长、亮度高,并且可在瓦斯等易爆气体弥漫的环境下点亮而不会发生爆炸。
  比较昂贵的工业用野外照明系统就能满足这种需要。以美国派力肯公司的9450野外照明系统为例,该系统可以在充满电的情况下,以1280流明的高亮度连续照明9个小时,足以满足地下作业的时间需求。不过它的LED光源的颜色还原能力差,在尘、雾环境中的穿透力弱,长期在LED照明下工作,人的眼睛容易疲劳和出现刺痛感,难以分辨物体原本的颜色。所以考古人员往往还需要其他照明设备作为补充。氙气探照灯是非常理想的补充光源,氙气的节能效果比一般的卤素灯要强,而且发出的光源色温较低,色彩还原强,在尘埃浓雾环境中的穿透力远远超过LED光源,所以非常适合探墓者使用。
  古墓年代可测定
  古墓中取得的文物通常需要测定年代,专业的考古人员会借助自己的经验,通过墓葬葬制和墓穴中墓志铭的记载,以及古尸的衣着服饰或陪葬品判定文物所属的大致年代。当然,他们还需要借助放射性碳测年法进行古墓年代的科学测量研究。
  由于动植物死亡后,立即会停止与生物圈之间碳14的交换,其碳14的含量就会通过放射性衰变逐步减少。这个衰变可以用来测定早至5万年前有机物质,如植物、骨头等的死亡时间。但必须指出的是,放射性碳测年法无法测定源自该有机物的材料的使用时间。
  文物保护不可少
  古墓中的文物大多脆弱易损,因此考古人员在开采、运输和保藏文物的过程中都需要极其谨慎。
  将文物安全地从埋藏环境中提取出来,一般要考虑力学条件。比较难于发掘的,比如文物碎裂严重或十分脆弱的,可以选择整体提取,如通过背衬提取、石膏提取、套箱提取、冻结提取等方式进行文物开采。
  开采出文物后,需要对文物进行临时保护。首先是清洗,包括以乙醇、丙酮、甲苯、水等为介质的湿法清洗,还有以气体为介质的干法清洗;之后是加固,包括用石膏绷带、树脂绷带进行物理加固,以及使用化学材料来进行化学加固;最后是包装,包括以储存为目的的储存包裹和以运输为目的的运输包裹――前者有干燥、保湿、低氧等要求,目的是建立密闭稳定的条件,而后者主要是建立缓冲体系,保证文物运输中的安全。
  此外,在文物的展馆中,都有禁止拍照的标志,这是因为闪光灯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会对光敏感的文物(以有机质文物为主)造成损害,譬如纤维断裂、颜料褪色等。
  小说和电影里的探墓情节虽然精彩,但是真正的考古是一项要求严格且略显枯燥的工作。考古人员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希望通过发现文物,了解其中有关古代社会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我们除了要尊重从事考古行业的工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注意对文物的保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90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