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采用卫星影像图与实地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东寨港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和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有红树植物17科27 种,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白骨壤群落、无瓣海桑+海桑群落、秋茄群落、海莲群落及角果木群落6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白骨壤群落(先锋群落,前沿向海带)→红海榄群落→海莲群落→角果木群落。
  关键词 红树植物 ;群落类型 ;演替系列 ;海南东寨港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9.013
  Abstract The plant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of the mangrove resources in Dongzhai Harbour, Hai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 and on-the-spot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27 plant species and 17 families in the mangroves with 6 mangrove communities including (1) Rhizophora stylosa Community; (2) Avicennia marina Community; (3) Sonneratia apetala+Sonneratia seolaris Community; (4) Kandelia obovata Community, and; (5) Bruguiera sexangula Community; (6) Ceriops tagal Community. The succession series was Avicennia marina Community→Rhizophora stylosa Community→Bruguiera sexangula Community→Ceriops tagal Community.
  Keywords mangrove plants ; community types ; succession series ; Hainan Dongzhai Harbour
  红树林常生长在港湾、潮汐水道、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间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7个湿地保护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先后对东寨港红树植物群落开展了研究[2-9]。为了解东寨港红树群落现状,摸清家底,本文于2009年对该区红树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海南省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东寨港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海口市境内,地理坐标为110°32′~110°37′ E,19°51′~20°01′ N。该区处于热带北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在23.3~23.8℃,极端最高温为38.9℃,极端最低温为2.6℃,年平均降水量1 676.4 mm,成土母岩主要是玄武岩,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土,土层深厚,表土呈酸性,pH值5~6,土壤有机质丰富。
  1.2 方法
  1.2.1 植被调查方法
  于2009年6月采用对卫星影像图进行判读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红树林面积进行调查,并在东寨港的塔市、三江和演丰地段,由陆向海布设样方,每个样方面积统一为10 m×10 m,对样方内的红树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其种类、株数、平均高度和平均基径。
  1.2.2 数据处理
  相对多度RA(%)=(某个种在样方中出现的次数/所有出现的次数)×100%;相对频度RF(%)=(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相对显著度RD(%)=(某个种的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之和)×100%;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10]。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树林植物的种类组成
  学者们在不同时期对东寨港红树林开展了调查,陈焕雄等[4]调查海南红树林组成种类有16科27种,其中琼山有12科19种;符国瑗[5]于1995年调查到东寨港红树林植物有17科28种。本次调查到17科27种(表1),与符国瑗[5]的调查结果相比,本次未调查到尖叶卤蕨。
  2.2 红树林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及特征
  2.2.1 红海榄群落
  红海榄常出现在滩涂前沿及其出海海滩,土壤深厚,有细砂淤泥,盐度9.5~24,群落多致密而统一。红海榄群落是红树林演替系列中期最发达的类群,它的前缘有白骨壤或桐花树分布,后缘有角果木成片生长,常分布于中滩或较狭海岸带的中内滩。调查的红海榄群落位于塔市附近,外貌为深绿色,结构简单。郁闭度在90%以上,纯林,偶有木榄、白骨壤和桐花树混生。树高2~5 m,树高平均2.5 m,基径平均4.5 cm,密度为44丛/(100 m2),支柱根明显,且多分支(表2)。
  2.2.2 白骨壤群落
  白骨壤群落是先锋树种,常出现在红树林的前缘和潮沟边,呈带状分布,在低潮滩涂前缘泥中扎根。涨潮时白骨壤树冠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滞或全株被海水淹没,是一种适应性广的群落类型,生长于淤泥、半砂泥及河口砂质滩地上,土壤盐度4.6~26。调查的白骨壤群落位于塔市附近,白骨壤外貌银灰绿色,结构简单,郁闭度在90%以上,纯林,树高2~4 m,树高平均2.1 m,基径平均7.3 cm,密度为27株/(100 m2),相对多度RA(%)=100,相对频度RF(%)=100,相对显著度RD(%)=100,重要值IV=300。地表密布笋状呼吸根,高达10~15 cm。该群落是红树林演替系列前期的类型,也可散生于演替中后期的群系之中,是一种适应性广的类型。   2.2.3 无瓣海桑+海桑群落
  无瓣海桑和海桑都是低潮带滩涂的先锋树种之一,生长于河口淤泥深厚的冲击泥滩。东寨港无瓣海桑为人工林,造林3年后,形成多层次结构林。调查的无瓣海桑+海桑群落位于三江,无瓣海桑树形高大,外貌深绿色,郁闭度在90%以上,无瓣海桑高达10~15 m,平均树高14.2 m,平均基径30.2 cm,海桑高达8~10 m,树高平均8.9 m,基径平均19.7 cm,秋茄和桐花树树高小于3 m,林下密布笋状呼吸根,高达10~30 cm,利于固着秋茄和桐花树的繁殖体(表3)。
  2.2.4 秋茄群落
  秋茄为先锋树种之一,常出现在红树林的前缘和河沟两边,能在低潮潮滩上扎根生长涨潮时多被潮水浸淹,小植株容易被淹没在海水中,生长的土壤多为泥质及泥砂质,土壤盐度5.6~26。秋茄林外貌黄绿色,高3~4 m,基部具板状根,胎生,林下常见小苗。调查的秋茄群落位于三江,为秋茄人工林。混种有无瓣海桑和海桑,分布有桐花树,郁闭度90%以上,秋茄高3~5 m,树高平均4.2 m,基径平均8.6 cm,海桑高达7.6 m,无瓣海桑高10.9 m,桐花树高2.5 m,林下有笋状呼吸根,高达10~30 cm(表4)。
  2.2.5 海莲群落
  海莲群落外貌翠绿色,杂有浅绿色斑块,林冠整齐,乔木状,但不同地段长势差别较大,林下地表密布膝状呼吸根。群落的幼苗多处于平缓的中高潮滩,高大的树则处于高潮带,靠近岸边。本群落是处于中后期的演替类型。
  本次调查的海莲群落有2处:山尾村和溪头。山尾村的海莲群落属于成熟林,郁闭度90%以上。树高平均6 m,基径平均20.1 cm(表5),林内混生有木榄和尖瓣海莲,分布于高潮带,靠近岸边,林下密布膝状呼吸根。
  溪头的海莲群落属于中幼林,郁闭度在90%以上。平均树高3.7 m,林内混生有尖瓣海莲、红海榄,秋茄、桐花树、角果木和黄槿(表6)。靠潮沟的林带密布鱼藤,林下密布膝状呼吸根。
  2.2.6 角果木群落
  角果木在海南岛分布广泛,群落外表黄绿色,树干多弯多分枝。林冠平整,单层结构,外表如茶园,树高1~3 m,基径8~15 cm,相对多度RA(%)=100,相对频度RF(%)=100,相对显著度RD(%)=100,重要值IV=300。具小板状根,生长于多为海湾内滩中部稍高的地段和平缓宽阔的高潮带,土壤坚实,泥质或者半砂质,灰黑色,稍粘,富含有机质,土壤盐度高达17,角果木群落为演替中后期类型。调查的演丰东河野菠萝的角果木林为纯林,冠层黄绿色,郁闭度在95%以上,平均树高1.1 m,平均基径4.1 cm。
  3 结论与讨论
  3.1 群落演替系列
  从海岸到外滩,生境条件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红树林成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因为不同植物种类对生境的适应性不同。所谓红树林的生态序列是指从陆地到海洋由于生境的梯度性变化而引起红树林种类的替代生长现象,通常反映出该地段红树群落的演替系[11]。根据此次调查和地形地貌和各群落的滩涂位置,把东寨港红树林的5个群落(人工无瓣海桑林和秋茄林除外)划分为如下群落演替系列:白骨壤群落(先锋群落,前沿向海带)→红海榄群落→海莲群落→角果木群落,该群落演替系列与我国学者[12]分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生态分布序列是基本相一致的。
  3.2 红树林面积变化
  1998年东寨港红树林的面积是2 065 hm2[13],本次调查红树林面积为1 558.63 hm2,10年时间里红树林面积减少了506.37 hm2。因此,为保护和发展红树林资源,应扩大其面积,提高资源质量,利用先进的红树育苗和营造技术,开展红树林资源恢复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 鹏. 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林 鹏. 中国东南部海岸红树林的类群及其分布[J]. 生态学报,1981,1(3):283-290.
  [3] 林 鹏,卢昌义. 海南岛的红树群落[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4(4):508-514.
  [4] 陈焕雄,陈二英. 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J]. 热带海洋,1985,4(3):74-79.
  [5] 符国瑗.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J]. 广西植物,1995,15(4):350-346.
  [6] 郑德璋,廖宝文.海南岛清澜港和东寨港红树林及其生境的调查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89,2(5):433-441.
  [7] 王文卿,王 瑁. 中国红树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莫燕妮,庚志忠,王春晓.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 热带林业,2002,30(1):46-50.
  [9] 谢瑞红,周兆德. 海南岛红树植物群系类型及其特征[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1):8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98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