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发展基础教育过程中,农村教育领域成为重中之重的研究对象。在“撤点并校”政策推广过程中收获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在研究“撤点并校”政策推行背景下深入剖析“撤点并校”带来的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投入太少,没有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留不住教师与学生,为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教育。
  关键词:撤点并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96-02
  一、“撤点并校”的缘由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义务教育逐渐在我国普及起来,在政府大力行政帮助情况下,扫盲活动重点放在农村,在这种背景下“一村一校”的农村学校布局模式在山村遍地开花,这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获得的巨大成就,它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下的硕果。然而,在这其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与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参差不齐的师资条件、教育经费常年紧张、恶劣的教学环境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希冀于读书跳出农门的农村学子。更多的师资、生源向城镇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在此背景下,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状况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显得尤其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的畸形发展。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学校布局改动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有目共睹。
  二、“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
  (一)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撤点并校,生源向城镇流动,以生源少作为撤校的标准的行事准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们都远离家门去到更远的地方求学。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居住分散,所在环境地势崎岖不平,交通十分不便而且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为了求学,他们必须翻山越岭,消耗着大量的时间、精力,伴随着风险。在有校车的地区,交通事故也常常发生,此种担忧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与思考。
  (二)加重家长经济负担
  建校点过度集中,导致学生上学的路途变得更加遥远。现今大多数地区采取的办法是开通校车与寄宿。然而我们发现在地势比较复杂的山区,校车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此种情况下,家长们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让孩子住校。然而,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达不到寄宿制学校的建房标准,学生所面临的住宿环境令人堪忧。家长们为另谋出路去城镇陪读,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不管是开通校车还是寄宿,都需要家长们额外承担一笔对于他们来说不菲的费用。如果说撤点并校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还不如说部分县政府是将负担转嫁给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①。
  (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撤点并校”实质上意味着对农村孩子来说是抽离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心理、生理健康地成长②。孩子正处在身心逐渐发展的阶段,心智不成熟,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弱,寄宿制生活强迫孩子过早“成熟”,而这种“成熟”完全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身处一个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没有相应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单纯追求成绩的价值观阻碍了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塑造。对于走读的学生来说,撤点并校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农村学生的平均上学距离变远,意味着学生起的更早,部分山区学生天没亮就必须起床赶路上学,完全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睡眠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四)加大学校管理难度
  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要他们远离父母在学校寄宿,老师既承担了教学任务又必须照顾学生们的生活起居,加重了他们的身心负担。同时,当生源大量流向城镇时,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涌现,许多城区小学每班人数远远超过标准的50人,反观农村学校,由于教师、学生人数严重不足,学生年龄层次分布多,常常出现不同学龄层次的学生们合成一个大班或者一个班级里只有几名学生。前者造成“一校一师”现状,后者造成“一师几生”尴尬局面③。不管对于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不符合同学龄层次的学生们组合成50人左右的标准班级。教师们得花更多的时间在班级管理上,增加了教育负担。
  三、解决“撤点并校”问题的途径
  “撤点并校”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它与“城镇化”进程下引发的社会问题混合起来,相互加剧了各自领域的矛盾。城乡基础教育畸形发展,严重失衡。其根本途径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一)树立自然主义教育观
  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由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共同决定的。纵观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无不建立在山清水秀清净之地。在西方,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极力主张自然教育,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适应孩子的天性发展。
  (二)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
  推行“撤点并校”政策要根据当地的学情适当调整学校布局。不能搞“一刀切”方法,盲目地撤掉大量散点学校据点,有时更加让家长们困扰。把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等结合起来考虑是否撤点,是否需要并校,是需要领导者们慎重考虑的。在地势较为平坦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进行撤并,可以集中优势师资、教育财政投入等,确实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地势较为复杂,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应当有所保留某些学校,方便教学。强行撤点,有时并不具有带来理论上的优势,应结合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虽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减小了交通安全隐患。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有时强行撤点会导致孩子辍学,放弃需要冒更多交通安全风险,损耗更多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的入学机会。“撤点并校”应考虑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推行。
  (三)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
  在现有的义务教育大背景下,国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政策。每个县的教育投入由当地的县级财政负责,而对于那些比较贫困的县来说,它的总体财政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方,教育只是作为它管理的其中一个领域,得到的财政支持就更加少了。因此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县级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予相应的校车设置一定的补贴政策,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师资匮乏,学校出现了普遍数量不足、年纪较大、学历较低等问题。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往县城读书,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教师作为学校的主力军,要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吸引优秀教师留任,才能挽救这种现状④。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只靠地方财政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巨大的经济鸿沟依然存在,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更加向农村倾斜,适当照顾偏远地区。
  (四)加强边远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而教师这个群体最关注的领域依然是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2015年8月开始推行全面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中,把评聘指标与岗位结合起来,导致评聘指标更少,而相应的评聘标准对于农村老师来说更加严苛,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应当适当放宽农村老师评聘标准,给予更多的指标。同时落实对于偏远地区教师的各种补贴,改善教师的经济困境,教师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无后顾之忧。另外农村教师受环境所困,缺少培训的机会,本校也无正规的校本培训。为了增加教师的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终身学习,国家应开通相应的培训保障机制,让偏远地区的老师能够有学习的机会,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那么学生们间接能得到这些新知识。通过这些机制,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必然能重新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柯梦圆,徐璐,张秀先.撤点并校加剧农村教育空心化[J].知识经济,2015,05:27-28.
  ②张希亮.“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5:39-40.
  ③钱立波.怀宁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1.
  ④王静.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03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