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明确工作伦理, 理清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找寻方法对学生进行开导。对此,本文以辅导员的视角作为出发点,洞悉当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伦理困境,并从实际工作中探寻合理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困境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8.183
  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本素质培养课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需要完成各项管理任务之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状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重拾信心。
  1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
  1.1 保护原则与保密原则的冲突
  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时常会遇见的问题即是保护原则与保密原则产生冲突。这种问题通常是由两种情况而诱发出来的,一种是保密原则与保护原则协同出现而引发出来的矛盾,由于缺乏有效地判断,而使得辅导员为了能够实现对某社会成员或第三者的保护,不得已而将秘密披露出来引发矛盾。另一种是由于询问者自身职业和身份的影响,辅导员为了能够保护询问者而不得已将隐私或秘密披露出来。譬如说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一位辅导员作为心理咨询师来开导一位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将学生告知的内容进行保密工作,但是作为教师而言,辅导员有责任需要将学生的状态和情况告知家长,由此将学生的秘密泄露告诉了家长。
  1.2 价值中立与价值引导的矛盾
  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辅导员的价值中立能够有效地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减少矛盾冲突,以此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没有思想禁锢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辅导员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双方交流与沟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由于现代化社会浪潮影响,各种价值取向充斥进入社会,加上大学生年纪尚小,辨别能力还不强,往往会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乃至左右和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各种叛逆的心理出现。因此,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若是一味的注重价值中立,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地价值观引导。无法做到有效地心理危机干预。
  1.3 角色交叉造成的信任缺乏
  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辅导员不仅仅需要扮演咨询师的身份,同时还需要兼顾自己所带班级的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咨询师即是心理辅导的老师,同时也是日常教学管理的班级老师,碍于辅导员的多重角色,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心理咨询过程中,敞开心扉与咨询师交谈自己的心理状态,反而还会不信任咨询师,对其产生偏见,无法积极参与心理辅导环节。往往这种行为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辅导员的信任,做出各种偏激的行为。
  2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的具体措施
  2.1 面对学生时的做法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辅导员可以适当的借助心理学技巧来强化双向沟通。在实际的教育工作里,辅导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将自己的身份放在心理咨询师上,完全抛开辅导员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放下戒心。尽量避免去接待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如果学生是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学生必然会有所防备,不会轻易地将心里的所思所想说出来。这就使得在一开始的咨询过程,咨询者就存在芥蒂心理。所以对辅导员需要避免多重关系的发生,保证交谈双方仅仅只存在咨询和被咨询的关系,尽量使得角色关系纯粹,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咨询的开展与深入。
  2.2 面对家长时的做法
  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不仅仅需要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开导,同时家长也是心理辅导环节的重要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可以选择是否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与咨询师进行有效配合,传授给家长正确地教育方式,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 辅导员还需要向家长解释保密原则,双方做到坦诚布公,正确地引导家长学会与学生做朋友,而不是过多干预,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加强日常沟通,友好对话,了解彼此。
  2.3 面对领导时的做法
  针对保密原则而言,辅导员在面对领导时,首先要阐明自己作为咨询师的身份,告知自己的难处。作为咨询师,需要尽量满足学生请求,获得学生信任。而面对领导,身份有所转变时,会受到解密的要求。而发生这种矛盾时,辅导员需要优先考虑学生,而不是首先考虑到自身权益。为了能够更好地疏导学生情绪,初期要尽量保密学生信息,在获取了学生一定的信任时,可以适当的与其沟通获得认可后再向校方领导解密。而面对十分重要的问题时,如学生的人身问题时,辅导员还是需要第一时间进行解密,还需要让各方明确不要将学生隐私泄露给不必要的闲杂人等,出现流言蜚语。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伦理困境表现在各方各面,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表现,所以实际的应对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做到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明确自身的身份和定位,辩证地看待冲突矛盾,寻求适宜的方式来开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建文,杨一平.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J].高等教育究,2008(08):89-93.
  [2]石祥.学生心理危机及心理辅导站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4(10):136-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23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