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改革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教育发展。顺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对教师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间相互作用的梳理,提出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以期能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改革;专业发展;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3203
  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专业性特征的教师职业,是现代师范教育产生以后才开始的,迄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它随着教师职责的深化而不断转换,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伴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变迁而逐渐增强。这反映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对教师所寄予的期待,以及在宽广的观念与行为层面对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提出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过多关注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及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是在教师层面上,教学过程缺乏创新且内容单一重复,不仅弱化了教师创造精神与研究意识,还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这种情况致使教师思维不能脱出原来的轨道,教学思想及教育观念趋于落后、保守和陈旧,用陈旧的观念教育出的学生在面对将来的社会时,其结果不言而喻。其次是学生层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学生发展造成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障碍,大量知识的灌输所带来的繁重的课业,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极大的约束,从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此外,教师狭隘的视野和老旧的教学方法也导致了学生与课本之外信息、知识的脱离。最后是教材层面,教材所表达的文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还有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思想内涵。传统教师的授课方式对教材而言无疑是一种扭曲,只是片面地解读了教材的功用,因而对教材固有的功能产生了极大的损害。
  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由“教”向“专”的专业化转变,社会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重大作用。而许多教师存在对自身角色认识与定位的不恰当,以及学校教育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相对低下造成的不合格师资的存在,都对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导致人们对教师教学现状的不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改革
  关于专业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1]。教师的专业发展属于教育学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标志是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作为概念在当前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很高,其内涵多指教师个体从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也指教师将陈旧的教育方法转变为多元的新形势。它关注的重点是教师作为个体进行发展,注重个体素质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部分。
  教师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而教师质量的提升则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以及教师为社会所提供的专门性社会服务。教师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其发展要与社会多个主体发生联系,在教学实践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此时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还是学习者,这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需要主动探究,不断进取,对其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反思、研究并加以改进。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外力影响和内力驱动的共同作用。
  (一)外部支持系统
  1教师培训
  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合作培养教师的学校模式,通过与所在学区一个或多个中小学确立合作关系,为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职前教师提供真实的情景体验,以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双赢。美国现已有超过一千所此类模式的学校,并且多为公立学校。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避免不合格人员进入专业的队伍,采用了多元考查的方式,对师资队伍进行筛选,从而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尤其在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对教师资格标准的审议、资格的鉴定和证书的颁发更为严格。同时,通过师资培训机构与学校间的紧密合作,旨在改进学校教育和为学校服务的师范教育,将理论研究引入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渗透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2政策支持
  我国的许多重要教育法案和决策文件中都体现出了对教师教育的支持。如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拥有发展权,即教师依法享有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个人兴趣特长的权利。此外,法案的第七条还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并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2]。这些具有立法性质的教育文件有法律上的保证,可以确保监督实施的有效性,防止个人、部门违法立法的行为,因而为我国教师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专业自主
  专业自主意味着专业人员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其突出的专业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判断,通常能全权处理所负责的事物,不需要他人的协助。专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是否真正享有专业自主权很大程度上是判定一项职业是否被视为专业的依据。当然,对于专业行为的社会评价和监督还是需要存在的,但因为专业人员受自我负责和道德自律意识的约束,还有专业自身所具备的伦理规范,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大众信赖的。否则,专业人员如果存在非专业行为,大众为了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必然会极力争取对该专业的控制。所以说,教师专业自主就是尊重教师专业的自律意识。   4物质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召开的“关于教师地位问题政府间特别会议”指出,鉴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这种职务对人类和近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必须确保教师的应有地位。”并注明这个“地位”是指“社会按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以及所给予的工资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利益”[3]。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指出,如果想要使教学职业与其他职业相竞争,必须聘用且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教学工作必须提供能与其他专业相竞争的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4]。由此可以看出,物质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后盾。
  5专业组织
  当前,我国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及其若干专门分会,都是对教师专业发展予以支持的机构。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期,这些专业组织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此类组织大多是学科专业组织,意在对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进行探讨、交流,在教师权益方面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相对薄弱。我们以此为基础,完善现有各个专业组织的权力和责任,还可整合教师队伍,建立地方级的专业组织,为教师专业发展权益谋取福利。
  (二)内部自主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光靠外在的因素是不够的,内在因素即唤醒教师渴求发展的内驱力更为重要。如果一个教师本身并没有专业发展的想法,那么外部因素如何优越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教师有无自我意识,自我构建、主动发展是每一个成功教师的特征。只有当教师自发地参与到各类科研培训活动中,且有意识地为达成个人目标而努力时,才能从被动走向自觉发展,才能整合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强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在于将教师视为主体能动、可持续、自觉的专业个体,通过实践活动的作用,使其能够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仅仅依赖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规定性教育方法的学习,更需要凭借自我更新、学会学习和反思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1自我更新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关注,同时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坚持自我更新,以增强自身专业发展能力。这需要教师主动肩负起自我专业发展的责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动力和意识,能够进行自我专业模式分析、自我专业发展目标调控、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等,其目标在于实现自我更新及自我专业发展。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期间被誉为“教师进修学院”,究其原因在于,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教师通过研究提高教育才能的引导。他说:“但凡能意识到自己是研究者的教师,就有机会使其变成教育工作中的高手。”“一个人没有思考,没有对自己行为刨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没有任何工作可以提高他的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水平和艺术表现在他们能否将智慧和热情相融合。因此,教师要随时保持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关注,善于利用生活中有助于专业发展的因素,真正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主人,对自己的专业结构、内在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更新。
  2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如今终身教育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及[5]。在目前的知识时代,学习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对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科学本质、培养思维能力等手段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终身教育强调“满足学校和工作中不断学习需要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和实现条件,因此学会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实现保障。如今的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求知者、探索者和参与者。
  3反思能力
  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具有反思能力和反思精神。林崇德教授曾说过,不包含反思的经验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狭隘的知识。倘若一个教师单单满足于上述知识的获得却不对经验进行反复的思考,将会使其专业水平的发展大受限制,甚至可能会大幅下降。教师的反思能力十分重要,具体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自我主体的行为及表现为依据,运用自我监控、回顾、诊断等多种方式,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肯定部分给予强化和支持,否定方面给予修正和思索,从而不断增强其教学效能。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对自我思维能力的超越,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写一辈子教案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卓越的老师,写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成为卓越的老师。”
  三、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教育改革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权力和空间,同时也扩大了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使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同时保障教师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诉求,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即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职业发展对其自我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以便激发教师思考和关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正确地做事。从教师的反馈得知,在规划没有形成之前,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深入进行反思。而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促使教师以端正的态度来分析自我,并由此对日常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自我专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协助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旨在实现组织发展与自我发展的整合,将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成长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校正教师与学校在共同目标上出现的偏差,避免由此导致教师在工作中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并保障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使学校组织目标同教师个体目标保持高度的统一。最终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达成学校发展目标,确保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开创双赢的局面。
  (二)实现预期目标   相应成果的取得,需要制定适宜的目标作为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能够使教师明确自己专业、人生的发展方向。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剖析,认清自我内心的需要,评估目标的可行性和现实性,进而形成人生理想及专业发展的目标。并将这种目标设想付诸行动,当目标实现时教师就会产生对专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情又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评价教师成就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教师对自我的评估提供了规范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求其内容要明确具体,实施结果要可以测量,以确保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工作业绩找出自身差距,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结果适当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四)培养优质团队
  教师一直以来都工作在充斥着各种检查、评比、竞争的环境中,使得教师对教学和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倦怠感,也因此弱化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想法和意识。教育研究工作者意识到在发掘教师专业价值方面的薄弱,开始倡导为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的规划,开发多层次的教师价值,为教师教学、自我发展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可以了解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定位和愿景,从而发挥其特长和潜能,在实现其自我愿景的情况下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教师的各种能力都可能在规划中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可以通过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人力资源之间形成稳定的局面。
  四、教育改革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构成学校的要素不胜枚举,但教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当今教育的变革已经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将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适应程度看作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并因此在政策、权力、利益等多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了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教师职责理应进行相应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入无疑是对其有力的支撑。如今,在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教师不仅得到了专业发展,同时也为教育改革的平稳推进提供了现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8):1―6.
  [2]阳泽,杨润勇.自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教育研究,2010,(10):95―102.
  [3]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5.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7―19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责任编辑:朱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36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