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具备较强领导力的学生,能够得到企业青睐,并且能够较好推进职业发展和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基于此,研究了高校在提升学生领导力的四大策略,分别是通识教育策略、分层训练策略、职位体验策略和校外认知策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领导力 提升策略
  当前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逐渐提高,学生即使进入单位后,为了良好的职业发展,也需要有特殊的本领。因此,作为学生一种综合素质体现的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学生的领导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培养,具有较强领导力,才会更好服务社会,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作出重要贡献。国外非常重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了更好推动国家发展,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知。领导力的培养不是等到他们到达了某个位置后才对其进行培养,平时就要加强对其的相关培养、训练,让其具备胜任某工作的能力。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更加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 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对领导力进行了一定研究,提出了自己对领导力的认识。Burns认为领导力的内涵不是固定的,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其中含有大量的人生经历。Fiedler认为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指导自身团队成员管理自己的一种能力。Halloran和Benton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其体现在领导者影响他人的能力。Ogbornnia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完成任务的能力,期间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Chan认为领导力是一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促使人际交互特征和时间改变的能力;Bennis和Nanus认为每个人都存在领导的潜力,在某些环境下,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领导。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大学生领导力是指大学生在充当领导或非领导角色时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大局意识、责任感、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领导力并非作为领导才应该有的能力,即使非领导也应该具备。在非领导角色中,如果没有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等的话,会影响团队完成任务的总体进度。在任何一个团队中,这样的成员都是很难受到欢迎的。因此,领导力是领导和非领导角色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提升策略
  领导力不是学生天生具备的,需要经过不断培养,逐渐锻炼出来的。因此,高校要采取策略,提升学生领导力。
  通识教育策略。多数的领导力课程是在领导角色中进行的,其实非领导角色也需要进行长期化的课程学习,进而逐渐挖掘学生领导潜能。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当中要合理规划,要对所有学生全面开放,增设通识教育课程,帮助提升学生领导力。可以开设的课程有案例研究、沟通技巧、冲突管理和时间管理等课程。另外,美国一高校增设“卓越领导项目”是贯穿与学生大学四年的,较好提升了学生领导力。国内也可以不断开拓创新,开发相应项目。
  分层训练策略。课程时提升学生领导力的一方面,另外,也可以通过培训来达到目标。最开始可以是养成教育,培训学生具有良好的意识、习惯等,如学生进校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心理等进行相关培训;第二步,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开展些技能培训(演讲、写作)、实际演练培训等。第三步,对学生意识进行培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强化团队协作、主动承担、竞合等方面意识进行。培训后,可以采取星级评比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领导力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不足之处,及时采取策略进行弥补。
  职位体验策略。在高校中,学生处于的组织较多,如寝室、班级、学生会、社团等,为了较好提升学生领导力,可以在团队以建设中,制定相应规定,让多数学生都能体验领导角色,只有学生真正体验领导角色后,才会较为真切的体会到执行力、大局观、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采取岗位轮换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体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通过轮换或体验领导角色后,学生对领导要求体会更加深刻,才让更加明白自身的不足,进而才有更有动力去锻炼自己。
  校外认知策略。学生在校内进行大龄培养培训后,具备了一定的素质素养,进而可以让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帮助更好提升领导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实践,才能更好促使领导力的提升。可以采取方式方法有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较好运用自身综合知识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实习策略,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个人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距,进一步促使学生回校后进行能力训练;还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进行社会调研,既可以帮助学生较好认识社会也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可以较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积极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后备干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Bums, J. M.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2]Fiedler F E,Chemers M M.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M]. New York:McGraw-Hill, 1967.
  [3]Halloran, J.,& Benton,D.(1987). Applied human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4]Ogbonnia K.S.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Nigeria: A contingency approach[M]. 2007. 68(2).
  [5]Chan,D. W. Components of leadership giftednes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mong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J].High Ability Studies, 2007, 18,155―172
  [6]Bennis W.& Nanus,B. Leaders.New York:Haiper&Row. 1985.
  [7]王芳. 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内涵及其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12,Z2:111-115.
  [8]孔令昭,冯柳青,耿睿. 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学生领导力教育现状初探――以京都大学GL工学教育项目为例[J]. 复旦教育论坛,2012,06:81-86.
  [9]李芳. 美国高校亚裔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尹自强. 新时期学生领导力培养与发展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4,35:46-47.
  [11]秦森,刘益安,高阳. 我国高校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创新研究[J]. 新校园(阅读),2016,01:166.
  [12]黄文玮. 邮电高校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9:59-61.
  [13]刘卫红. 学院制课程建设提升学生领导力[J]. 北京教育(普教),2012,01:18.
  [14]陶思亮.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与教育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37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