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海雷:揭密远古的使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专家简介:
  王海雷,1977年12月生,江苏太仓人,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湖相沉积与古环境。曾获2006年度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2008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六)、2010年度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六),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已发表SCI等核心文章30余篇。
  王海雷一直对科研工作很感兴趣。青藏高原是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这里湖泊众多,湖泊沉积物保存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在这一领域,王海雷收获了诸多成果。他将研究重点锁定在湖相沉积与古环境,即利用湖泊沉积物,提取其中的微体生物(主要为介形类)壳体以及粒度参数等信息,研究以前某一时期的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但是他认为部分粒度参数和介形类的环境指示意义是有争议的,所以他同时也开展现代湖泊沉积过程和现生介形类的培养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介形类和粒度参数等的环境指示意义。
  青藏高原上的一石一土,就像时光机,带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睹数百年前青藏高原的面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含有丰富的钾盐和油气资源。它位于几大季风环流的交汇区,对气候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同时还具有数千米厚连续的湖相沉积。王海雷及课题组在该地区实施了1200米和3500米两口科学钻探取芯井,意在更好的了解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和成矿规律,及青藏高原隆升对其周边环境和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如此连续完整的深部钻探取芯,在青藏高原还尚属首次,因此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这里,他们将要揭开青藏高原东北缘近600万年以来连续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
  从业十多年来,王海雷认为学术诚信很重要,他常常亲自去采样,回来后做分析,“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野外工作,各种突发状况和危险是不可避免的,可在钟爱的科研事业前,个人安危在他这里却被轻描淡写了,“危险的经历碰到太多了”,他甚至不愿意更多提及。
  一次,王海雷带队去湖泊采样,同行的合作单位共有七八人。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测量冰层厚度,此举需要保证冰层能承受住多达几百公斤重的打钻设备。“21公分”,这是个很尴尬的数字,因为行业要求冰层厚度需要达到20公分以上才可以作业。而21公分,正好在临界附近,再往湖中心走冰层会更薄。紧要关头,大家都在犹豫,上还是不上?“我的决定还是上!”话语间,记者能感受到王海雷作为科研人员那种无畏的精神。“我带队出去,谁掉下去都不行”,于是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后,他亲自操作,在冰面上打钻,采集样本。危险当头,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迎面而上不一定会有收获,但退却了就一定什么也得不到,也许即使不幸发生,他也无怨无悔。
  在学术上,王海雷很低调,他总警戒自己,“做科研像逆水行舟,稍微松懈不进则退”,他也一直努力做好科研的事情。然而,科研总是需要有人做出无私的奉献,热爱这行的王海雷甘之如饴。未来,他还要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为我国古环境研究事业添砖加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85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