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放飞心情,享受人生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学会调控情绪》一课的教学案例描述,探讨了情绪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而积极乐观的情绪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的道理。
  关键词:思品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两则材料,如下:
  情景一:《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气量狭小的弱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
  情景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50多岁时,终于听到自己金榜题名,“喜极而疯”。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两个人的情绪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生:周瑜太生气了,结果丢掉了性命,范进高兴过火了,结果疯掉了。
  师:我们把这种过度的情绪反应称之为不良情绪,那么不良情绪能调控吗?该如何调控?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瑜、范进的材料。从学生熟知的人物入手,分析他们的结局有何共同点。由此得出结论:情绪需要调控。那么情绪能调控吗?该如何调控?由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多媒体展示侯晶晶的一段视频和一则材料
  被誉为“当代张海迪”的侯晶晶9岁时重病缠身,11岁瘫痪。患病之初曾经消沉过,痛苦的日子使她感到现在和将来都没有希望。她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害怕天明,因为黑夜里她至少可以尽情地流泪,她当时想到了死,甚至想到了如何实施。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她勇于向命运挑战,历经挫折却始终以阳光心态积极进取,曾先后荣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和“全国自强模范”、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六届“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师:请同学们思考:她现在的情绪表现怎样?当时她的情绪表现怎样?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她是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的?
  生:她现在的情绪比较积极乐观,当时的情绪比较消极,她的情绪变化说明了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1.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师:那么侯晶晶是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的?(教师引导:她当时对生活的态度如何?现在怎样?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她刚开始对生活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而现在她对生活是积极乐观的态度,从“她勇于向命运挑战,历经挫折却始终以阳光心态积极进取”可以看出。
  2.展示桑兰、张海迪等人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她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师:看来,情绪是与人的态度紧密相关的,情绪是可以调适和改变的。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和情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情绪与个人的态度密切相关,进而懂得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三)合作交流,突出重点
  1.多媒体展示材料
  李伟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性格活泼开朗,在班级人缘很好。一天中午,他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了。
  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思考:李伟有哪些情绪表现?说明青少年的情绪有哪些特点?有何危害?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略)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对此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了解青少年情绪的特点,认识到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懂得青少年的情绪尤其需要调控。
  3.排解不良情绪
  (1)青少年的情绪需要调控
  师:青少年的情绪需要调控,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控呢?
  多媒体展示四则情景材料:
  情景一:小琳课后在帮同桌捡文具盒时,被同桌误以为是她摔坏了自己心爱的文具盒,并一口咬定是小琳摔的,非赔不可。小琳为此很伤心。
  ……
  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古今中外事例,从学生熟知的周瑜和范进入手,分析他们的结局有何共同点。由此得出结论:情绪需要调控。那么情绪能调控吗?该如何调控?由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情景表演活动,是本节课一个亮点。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节自己去扮演情景中的主人翁,使学生用心去体会情感,去体会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的沟通。由于是自己体验的、感悟的,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因此,课堂气氛特别好。通过小品表演,既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又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
  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有利于引发学生共鸣。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的视频和情景材料全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87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