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师,我们在家不这样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家园沟通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描述孩子在园的情况,与家长在家观察到的大相径庭,在交流中家长不时会脱口而出:“老师,我们在家不这样呀。”这样的现象会让家长产生“老师是不是弄错了”“老师不了解我家孩子”“老师不会对我家孩子有偏见吧”等想法,导致家园沟通不畅,无法达成共识。为此,我们有必要寻找和探讨这些“不一致”背后的原因。
  刚入托,老师就发现圆圆非常挑食,不吃 黑木耳,菜里有黑木耳都挑出来;不吃大蒜,萝卜蒜叶汤一口不喝;不吃蘑菇、内脏类食物。只要有这样的菜,不论老师怎样哄圆圆吃,她始终都不肯吃一口。老师跟圆妈交流时,圆妈听后非常诧异,说:“没有啊,我们在家什么都吃得香,一点也不挑食。”圆妈的回答,也让老师很疑惑。
  老师发现,明明在集体活动中不是特别专 专心,不一会儿就开始“神游”。由于没有听清介绍,自由操作时就一个劲地求助:“老师,我不会。”此外,明明在玩区域游戏时,只喜欢在建构区玩,很少去美工区或生活区,偶尔被老师邀请去玩这几个区,明明总是不怎么定心,常常溜回建构区。老师跟家长交流了明明在园的表现,家长很是吃惊,说:“不可能呀,明明在家可听话、可定心了,一个人搭积木可以搭很久,吃饭了还不肯罢手。”
  老师和家长的疑问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面对孩子在园和在家不一致的表现,我们应该怎么做?
  老师和家长的讨论
  黄老师: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认为是家长爱子心切,不愿意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不足。现在工作久了,有了些经验,知道这样的情况并非全因家长“护短”而造成。
  吴老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通过深入了解,我发现,孩子在园和在家表现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老师和家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灿灿妈妈:有的时候,环境变了,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变了,我赞成吴老师的观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欣妈妈:孩子都是人小鬼大,何止是在园和在家表现不一样,就是在我面前和在他外婆面前的表现都不一样。比如在超市里坐摇摇车,他从不向我要求再玩一次,但有外婆在,他就会要求。
  琪琪妈妈:我家琪琪性格内向,我担心她在幼儿园没有好朋友。老师告诉我,琪琪在幼儿园朋友并不少,不孤单。观察久了发现,琪琪和同伴游戏时很积极、很投入,也很开心。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有时真不一样。
  老师的分析
  1. 生活习惯的无形养成
  孩子往往是有样学样的,家长的生活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然而,人无完人,家长无意识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被小家伙学了去,“圆圆不挑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老师细数了圆圆不爱吃的东西,圆妈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说的圆圆不吃的东西,都是奶奶不爱吃的。平时奶奶负责烧饭,都不烧黑木耳、大蒜、蘑菇等东西。看似在家什么都吃的孩子,在幼儿园却成了挑食的小朋友,是成人的挑食无形中导致了孩子的挑食。
  2. 幼儿园和家庭的环境不同
  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环境”,但这两个“微观环境”却有诸多不同。在班级环境中,孩子过的是集体生活,开展着丰富的活动,并有许多班级规则制约着孩子的行为。
  在集体生活中,老师发出的指令和要求都是针对集体的,孩子只有主动倾听,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和生活任务。在家庭环境中,亲子间常常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若观察到孩子未听明白,还可重复几遍。因此,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专心时,家长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觉得“我们在家不这样呀”。
  幼儿园每天的活动安排是相对科学且平衡的,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老师会鼓励并支持孩子各领域的学习,以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游戏内容通常是自选的,而孩子也会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游戏。“明明不定心”案例中,明明喜欢建构区,擅长大肌肉运动,在这区域玩时,专注用心,但对精细动作要求相对较高的美工区,他则望而却步、马虎了事,而父母并未发觉孩子的“偏科”现象。
  3. 老师和家长的观察角度不同
  正因幼儿园和家庭环境有诸多不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观察角度也会不同。老师看到的是集体中、活动中、规则中的孩子;家长看到的是在家时、独处时的孩子。另外,老师一般都是专业出身,学习过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学科,透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可看到许多家长忽略掉的教育问题;家长则是自己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专家”,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知道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细节。因此,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不同的表现是正常的,这应成为老师和家长加强交流的契机,从孩子表现的“不一致”中发现孩子成长中美好的一面。
  老师的做法
  了解了“不一致”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不再那么固执己见了。以前,当听到家长表示“我们在家不这样”时,我总认为是家长不配合我的工作,心里觉得无奈;而现在,我更多的是想到交流和沟通,与家长一起发现孩子。
  1. 多询问、多观察、多描述
  面对交流中的“不一致”,我不再轻易打断家长,急于说出我的看法,而会更多地询问孩子在家中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家长的看法,对孩子家园不一致的行为表现进行深入观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在深入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再次与家长交流时,我会多描述孩子行为表现的具体情境,和家长一起探讨“不一致”的原因和育儿策略。
  2. 利用家访机会,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
  在幼儿园,小昕很喜欢听故事,还常常去阅读区取绘本,要求我讲给她听。但小昕妈妈却说小昕在家不爱看书,家里买的绘本都没人看。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我利用开学前的家访机会,带着问题,了解了小昕的家庭生活。原来,小昕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买了绘本,却没有亲子共读的时间。再次交流时,我将亲子共读对养成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释给小昕妈妈听,并建议固定亲子阅读时间。昕妈尝试和孩子共读绘本一段时间后,小昕在家也会拿着绘本,主动要妈妈讲故事。只有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 通过班级微信群和QQ群,让家长直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
  让家长直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有利于家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幼儿园开放日活动能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微信群和QQ群等现代交流工具,通过照片和视频的方式,定期向家长介绍班级里开展的主要活动、孩子的作品及表现,帮助家长直接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生活状态、主要活动、学习内容及行为表现。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1. 常反思,不给孩子设限
  孩子的生活习惯是成人生活习惯的一面镜子,有些孩子挑食,不爱运动,害怕毛茸茸的小动物,这些不良习惯很可能是家长无意间传递给孩子的。当老师反映孩子的某个问题时,家长若在家庭中未曾观察到,不应急于否认,而要先反思一下自身。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给孩子设限。
  2. 多观察,了解孩子表现
  家长可通过参与半日观摩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状况,对比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状态,如在集体活动中的专注度如何,倾听习惯是否好,任务完成情况如何,与同伴交往情况如何,等等。在有同龄孩子的参照对比下,家长容易发现自己孩子的擅长与不足。此外,还可以对照班级里的区角材料,反思自己是不是忽视了孩子在哪一方面的发展,从而调整家里玩具的种类和层次,鼓励孩子多尝试。
  3. 共分享,与老师密切合作
  家长应主动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若发现“不一致”的现象,应与老师密切合作,分析探讨“不一致”背后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平时,家长也应多关注班级布告栏、微信群和QQ群的信息,了解幼儿园近期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并以同样的标准在家中要求孩子,形成家园共育。同时要坚信,孩子在幼儿园能做到的事,只要家人坚持要求,孩子在家也能做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87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