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层层深入话“推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推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内容很明确,太直白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笔者执教这一课,细细推敲了本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71-1
  案例一:扣题,理条理,讲故事
  1.看课题,推和敲单独指不同的动作,我们做一做,故事中说谁在推敲?教师板书(贾岛、韩愈),推敲今天意义是什么呢?
  2.齐读。理解斟酌:考虑舀酒舀多少,后来指考虑事情、文字是否可行和恰当!它在文中有一个近义词――推敲。
  4.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读第三四段,学生交流。
  5.请同学们利用板书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贾岛月夜访友,没有遇到,便留诗相赠,第二天返回途中斟酌诗句,闯进韩愈仪仗队,韩愈知道缘由后与他共同思考确定用敲。自己练着说一说。
  6.这个故事和中外许多杰出人物故事一样,离奇而戏剧,如安培追黑板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程景润撞树的故事。
  有一次,程景润去食堂吃饭,边走边想问题,走着走着,“砰”的一声,撞上了一棵大树,他连忙道歉说:“呀!对不起,对不起!”抬头一看,原来是棵大树!他摸摸撞肿的脑袋,转身竟然继续思考问题了……
  故事不在于长!关键吸引人!本文也是个有趣的故事,要让你讲故事,你觉得要关注哪几点?
  1.主干。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起来有条理。不会乱!
  2.取舍。用上你认为书中好的词句。不想说的放弃或一语带过。
  3.创造。最忌讳讲故事成背书,有意思的地方加入动作,加入你的想象。
  案例一分析:
  这篇文章教学重点何在?文章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对文章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关键词句理解基本到位。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教师要关注课标年段要求――五年级阅读要求“了解梗概,抓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由此我们至少能把握一个要求――读薄文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要关注单元目标。
  关注单元教材内容和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讲故事。讲故事首先对故事内容,也就是故事梗概要有所了解,所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第一步。由此教学环节安排了讲故事的要求:“1.主干。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起来有条理。不会乱!2.取舍。用上你认为书中好的词句。不想说的放弃或一语带过。3.创造。最忌讳讲故事成背书,有意思的地方加入动作,加入你的想象。”整个板块基调定位“扣题,理条理,讲故事”。
  案例二:悟推敲,斟酌文字
  1.故事说完了,该如何推敲?我们来细读故事。韩愈是怎么推敲的?读读他的话。
  2.我请同学读一读他的话。韩愈说话语气诚恳。
  3.抓住“连连点头”,贾岛听了韩愈一番话,连连点头明白什么了?
  投影出示:苦吟诗人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个诗句是构思了三年才得来的,一吟诵起来就双泪长流。)介绍贾岛。
  贾岛连连点头,韩愈的话有说服力。用敲有三个理由,你觉得是哪三个?
  4.交流。先总体说完,再细细品味。礼貌、衬托、响亮。我们逐一来看!
  敲门有礼貌,――礼貌,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人访友不遇也是轻叩柴门。
  敲字衬托月夜的宁静,到那个月夜去感受!读一读,有了敲门声月夜还宁静吗?以无声衬有声,难怪我们常说教室里寂静无声,掉根针都听得见。古人惯用这种手法!所以有这样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幽静用蝉叫鸟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山林的幽静!
  响亮,听觉和声韵学上说,我们读读诗句。
  读读韩愈的话。韩愈推敲的方法给了我们启迪,我们该怎样推敲?我们称他推敲的方法是多角度思考,贾岛如何推敲的呢?――反复思考!起点是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推敲要发现问题,反复思考,多角度思考,当然有时还可以请教他人!下面我们就试着来推敲推敲!
  案例二分析:
  教学如果止步于了解韩愈推敲用“敲”好的理由。这样的目标只停留在学生认知层面,也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理解的层面。这样的教学目标,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都是无趣和低效的教学。教师教学要授之以渔,要在学生学困时加以点拨,提升。敲字好处在于“礼貌、衬托、响亮”。看起来好理解,但其实三点理由中深藏学问。文章选自典故,文学的意味是需要教师点拨的。“礼貌”体现在待人接物的细节上,古已有之,诗文中也不乏“敲”的行为。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既是文化也是文明的熏陶;“衬托”以有声衬无声,这是表现手法的学习;“响亮”则是音韵学上的学问,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敲”妙处的体悟上学生精神、文化、技巧都得到了提升,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推敲手法在教学中的巧妙落实。
  这节课的教学通过两次“推敲”,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实则有他独特的魅力。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教者还是原来的教者。但面对困惑,当我们不断追求,实现了自己对教材理解,到达“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时,收获的不仅是自身,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课堂上心智、知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才是我们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00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