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导师团队模式的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期,许多知名高校的某些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被取消,研究生的培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传统的单导师制制约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文章针对传统单导师制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建设导师团队模式的优势,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以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导师队伍;培养模式
  一、单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个体资源有限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专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导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相对单一,无法给予研究生全方位、多学科的指导。同时,研究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化,渴望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单个导师无法满足其综合需求。另外,研究生导师的个人特质,如性格、爱好、责任心、心胸和眼界都对研究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单个导师毕竟精力不足,既要做科研还要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给予研究生全方位的指导。另外,教学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导师的知识储备一直在消耗而缺乏补充,导致导师的学术水平无法提升,知识视野也无法扩展,研究生的多元知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师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衡
  有关研究表明,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最好是一对一的指导关系。近几年,由于我国各高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研究生人数猛增,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师数量满足不了研究生的教育需求,往往一位导师要带多名研究生。导师数量相对研究生较少,造成教学环节出现真空,研究生缺乏系统的指导,研究方向不明确,做科研的动力不足。另外,除了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导师还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开展科研工作。由于导师与研究生的数量不对等,再加上导师个人精力有限、教学任务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难免会出现纰漏,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三)导师资源分配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和认定标准不规范,仅凭科研成果和学术能力来评奖评优,对导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考虑不足,造成研究生导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另外,同一专业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导师的资历、层次、能力和学识也存在差异,知名度较高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较多,而资历较浅、没有知名度的导师往往指导研究生数量少或者招不到研究生,甚至出现知名导师无暇应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而知名度低的导师没有学生指导的局面。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不均衡,有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或者级别较低,无法给研究生锻炼实习的机会,造成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偏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导师团队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构建导师团队模式,研究生可以在各专业相关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吸取各导师的专长,开阔学术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促进学术创新;研究生还能从各相关导师那里学习到跨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效进行学科知识融合,能够综合运用并进行推广。另外,研究生在集体中学习,还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培养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研究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影响着整个集体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努力学习和做好科研工作,可以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加强导师协作
  构建导师团队模式,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不仅能满足研究生渴望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导师搭建了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学生和导师都是受益者。导师团队内导师的资历各不相同,学识渊博、威望高的导师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促进团队内部成员的交流与协作,带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年轻的导师工作有激情,思路开阔,接受新知识和研究热点的能力比较强;年长的导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使导师们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快速提升。
  (三)有利于不同学科互补互动
  如今,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不同学科的互补互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每个导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都有着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但对其他学科,例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了解不多,指导研究生时就有些力不从心。建设导师团队模式可以拓宽单个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和视野,进而弥补知识水平不足、思维角度偏窄的问题。导师团队内导师的教育经历、知识储备和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该模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培养,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多学科交流和合作研究,有利于拓宽研究角度,进行适度和持续的学科互补互动,促进学科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建立导师团队模式,研究生可以汲取各专业、学科的精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提升综合能力。
  (四)大数据大平台促进导师团队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大数据成为未来各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各学科加强协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专业知识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这就对导师团队建设作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的一些重大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等都需要导师团队合作完成。这些重大科研项目往往涉及跨学科跨专业,须要来自理科、工科、管理学科、法学学科等不同学术背景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另外,国家优质的科学研究平台,如人才培养中心、重点实验基地和科学研究所等为导师团队交流合作创造了机遇和空间。大数据和科学研究平台都为导师团队模式培养研究生提供了载体和舞台。
  三、导师团队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改进导师团队的遴选机制
  首先,在科研能力方面,申请导师的人要具备丰富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比如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至少3篇核心期刊论文或出版专著,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若干,理论水平高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等。导师的层次和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严格把关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其次,在个人特质上,申请导师的人要德艺双馨。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研究生学习和效仿的表率与楷模,导师的个人品行对研究生的影响非常大。研究生学习期间,不仅要丰富专业知识,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师的言行举足轻重。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另外,各高校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研究生导师以及专家学者,发挥不同教育经历导师的优势,构建具有国际背景的导师团队,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明确导师团队的责任机制
  导师团队内部实行责任人负责制,团队责任人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综合管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切实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团队责任人负责统筹整个团队的工作任务,明确团队成员的具体分工,督促和指导各成员完成负责的工作;主持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召开研究生座谈会,优化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资源配置,落实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和掌舵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另外,团队负责人要听取各成员意见,不断改进团队工作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更好地为团队服务。导师团队成员还应根据计划和安排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制定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培养工作演计献策,落实团队内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分工,协调好培养研究生与做好科研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不能因忙于做科研而疏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三)构建导师团队的协作机制
  导师的教育经历、教学经验、研究方向以及学科领域各不相同,每位导师都有他的优势和专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年轻导师和资深导师组成年龄梯队,适应不同年龄段的研究生学习。导师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各取所长,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导师团队模式应实行团队责任人制,负责人作为团队的领头羊和掌舵者,要协调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明确分工,以便于高效通力合作。
  (四)完善导师团队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建立严格的导师团队考核和激励机制,不仅要准入门槛高,而且要定期严格考核和评优,对达到要求的导师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对疏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导师要进行沟通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导师团队是一个整体,要增强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考核和评优活动不能仅限于团队内部成员个体,也要综合考虑导师团队整体素质。这样可以帮助队员树立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加强团队合作。建立严格规范的导师团队考核和激励机制,不仅针对导师团队内个体,而且要对导师团队整体进行综合考评。定期检查导师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奖励工作出色的导师团队和个人,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团队及成员给予相应的惩罚。严格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是督促和落实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效手段,对导师团队进行动态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协同与合作是未来学科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导师团队建设提出了必然要求。建设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层次的有效手段,须要建立严格的保障机制促进其顺利实施,从而培养出富有科研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02757.htm